浏览量:43
发布时间:2025-08-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许诚惶诚恐。今年五月,我有幸被派往*省*县进行跟班学习。这趟行程,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学习取经,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认知重塑。站在*县充满活力的街头,穿梭于人潮涌动的文旅项目之间,我脑海中反复萦绕着一个问题:同样是坐拥青山绿水、手握文化瑰宝,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而我们又该如何解锁自身发展的密码?今天,我想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抛砖引玉,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一场从“管理者”到“造景师”的思维蝶变
在*县学习期间,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项目或某项成功的活动,而是当地干部身上那种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操盘手”精神。他们普遍具备一种被称作“小切口、大场景”的运营智慧,这种智慧背后,是一场从传统“管理者”到现代“造景师”与“运营商”的思维蝶变。何为“小切口、大场景”?它不是追求大拆大建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精准、精细、精致的微小改造和创新植入,撬动整个区域的文旅生态,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宏大体验场景。我了解到,*县近年来累计投资23亿元,对84个点位进行了微改造、精提升。这并非简单的修路铺砖,而是将文化IP、消费业态、游客体验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他们可以盘活一个闲置的老厂房,打造出融合非遗、展演、研学、文创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馆;也可以抓住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像“*·请坐”这样的文化体验首店,让文化可触、可感、可消费。这种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能再停留在批文件、管项目、做规划的传统模式上。我们更需要像一名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我们的“产品”——无论是景区、活动还是服务——它的目标用户是谁?核心吸引力是什么?如何形成消费闭环?如何引发二次传播?*县成功举办的“U”系列音乐节、持续火爆的*篮球联赛,无一不是这种产品化思维的产物。他们将一场体育赛事、一场音乐活动,做成了一个撬动区域消费、提升城市品牌的“大杠杆”,实现了“万人流量”的精准转化与沉淀。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和“小题大做”的执行力,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学习和补齐的能力短板。
二、一条从“静态陈列”到“活态传承”的焕新路径
我们*县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腔”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似乎更多停留在“输血式”的静态保护和舞台上的“孤芳自赏”。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在当代社会“活”起来、火起来?*县的经验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构建了一条“展示—体验—消费”的活态传承焕新链。在*历史文化街区,他们打造的“非遗+体验馆”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这里不仅有静态的非遗展陈,更有动态的传承人现场展演、可亲身参与的研学手作、利用AR技术打造的数字剧场。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坐下来喝一杯茶、亲手做一个贡面、体验一次蛋雕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成立了“*喝彩”非遗工坊,将40多种非遗产品赋予市场价值,游客看得上、喜欢上,就可以直接扫码购买。这种模式下,非遗传承人有了尊严、有了市场、有了收益,非遗项目也就有了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反观我们,如何让“*腔”走出剧场,走进游客的日常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县的模式,在*山下的游客聚集区,打造一个集小剧场、传习所、主题文创空间、戏曲茶馆于一体的“*腔”主题复合空间?让游客在游览山水之余,能有一个沉浸式体验地方戏曲魅力的场所。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唱腔,还能穿上戏服画上脸谱,甚至可以购买到以戏曲人物为原型的精美文创产品。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旅游、教育、文创产业深度链接,才能真正实现从“静态陈列”到“活态传承”的跨越。
三、一盘从“景点孤立”到“全域联动”的整合大棋
在*县,我深切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全域”意识。他们的文旅发展不是各个景点、各个乡镇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县域层面进行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品牌营销的一盘大棋。这种联动,不仅体现在空间上,更体现在产业和服务的方方面面。面对我们的“巨无霸”IP——*山,我们常常感到既骄傲又无奈。骄傲的是它无与伦比的品牌号召力,无奈的是我们似乎总是处在“灯下黑”的窘境,巨大的游客流量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却难以有效截留和转化。如何将*山的“势能”转化为我们*县发展的“动能”,是我们必须破解的核心课题。*县的经验告诉我们,破局的关键在于“嫁接”与“融合”。以筹办一场音乐节为例,这不仅仅是文旅局一个部门的事情。我们可以试点将音乐节落地在花海或是开阔的田园,这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嫁接”*山的游客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提前与*山方面建立数据共享和信息通报机制,依托“智慧*山”平台,将音乐节的信息精准推送给即将前来或正在游览的游客。同时,交通部门需要规划好从*山景区到音乐节场地的旅游直通车和接驳路线;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需要建立联动执法机制,确保活动期间的市场秩序和安全;宣传部门则需要整合资源,与*山联合进行营销,共同塑造“大*山”全域旅游品牌形象。这一过程,考验的是我们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战能力。我们需要建立起常态化的县山联动工作机制,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到旅游市场的联合整治,再到营销推广的步调一致,真正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将过境的游客留下来,让他们从“路过*县”变为“专程来*县”,从单日游览变为多日度假,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升级。
各位领导、同事们,这次赴*县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巨大、感触良多。我看到了差距,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我们自身的潜力和希望。*县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其核心在于思想的解放、路径的创新和行动的落实。从*县归来,我深感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那团火也更旺了。未来的文旅融合之路,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我们必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我愿作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文旅发展的湖心,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道,以谦逊之心学习,以实干之姿破局,共同激起层层美丽的涟漪。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