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在党校深化理论学习与党性修养的研讨发言材料(2800字)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08-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围绕在中央党校的学习谈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有些许诚惶诚恐。在座的都是我们*行业的专家和前辈,我的发言更多是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一些浅薄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年盛夏,我有幸怀着无比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位于首都*的中共中央党校,参加了由*政研会举办的行业党务干部高级研修班。一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知识“充电”,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党性的“淬炼”。踏入庄严的校门那一刻起,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便油然而生。如今,虽然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但党校的晨钟暮鼓、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热烈研讨,依然时常在我脑海中回响,激励着我不断反思与前行。

一、从“自我感觉良好”到“本领恐慌”,在思想的强烈震撼中校准坐标

坦诚地说,去学习之前,我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在单位里,自己算得上是业务骨干,长年从事党务工作,对于各项流程、规定都比较熟悉,工作也算勤勉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种肤浅的满足感,在党校的第一堂课上就被彻底击碎了。聆听专家教授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的阐释,特别是对“两个结合”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深入剖析,我才猛然发现,自己以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浅表化的。常常是满足于读了文件、学了讲话,但在“为什么”和“怎么用”上,却缺乏深究到底的钻劲和融会贯通的智慧。过去总觉得理论是务虚的,工作是务实的,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墙。通过这次系统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堵墙其实是横亘在自己头脑里的认知壁垒。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工作的格局。当我的理论视野还停留在“一亩三分地”时,又怎能真正理解“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又怎能胸怀全局去谋划一域的工作呢?这种思想上的震撼,迅速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无论是在党性修养、政治站位,还是在思维方法、工作能力上,与新时代新征程对一名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干部的要求相比,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感,并非压力,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是促使我走出舒适区、奋力追赶的强大动力。

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理论的融会贯通中寻求解法

这次培训的课程设置,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讲授,又有贴近实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辅导,让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主题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身处煤炭行业的党员干部,我常常思考,如何将党的宏观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过去,我们谈转型、谈改革,有时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怪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学习,我豁然开朗,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课程中,教授讲到要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企业正在推进的内部市场化改革,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如何激发基层单位的“活力”,但在建章立制、规范运行等“秩序”建设上思考不足。现在我明白了,活力与秩序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秩序的活力是混乱,没有活力的秩序是僵化。只有将两者统筹起来,改革才能行稳致远。同样,在学习新时代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课程时,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党建工作绝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我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是不是也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是不是把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仅仅当作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没有真正思考它如何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这次学习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的最终成效,必须体现在能否有效破解企业发展难题、能否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能否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