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0
发布时间:2025-08-11
2025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爱卫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县爱卫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健康XX”建设主线,以“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健康素养、共建共享品质生活”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健康促进与教育等重点任务,爱国卫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绣花功夫”抓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
城乡环境卫生是爱国卫生工作的基础支撑。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脏、乱、差”顽疾,以“清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为抓手,推动城乡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一是高位推动,压实责任链条。县委、县政府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和“乡村振兴考核”重要内容,召开全县爱国卫生工作会议3次,印发《XX县2025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方案》《关于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三级责任制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开展“马路办公”,累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12次,现场协调解决背街小巷污水管网堵塞、城乡结合部垃圾堆放等问题23个;各乡(镇)同步建立“每日巡查、每周通报、每月考评”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精准施策,攻克卫生难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卫生死角”“垃圾乱堆”问题,我们创新开展“清洁家园·共治共享”专项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环卫工人等2.8万人次,对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社区)的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田间地头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截至6月底,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200余吨,拆除残垣断壁56处,整治乱搭乱建320平方米,复垦撂荒地18亩。特别在农村地区,我们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为137个自然村配备垃圾桶2.3万个、垃圾转运车15辆,农村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露天焚烧、随意倾倒现象减少65%。
三是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为避免“运动式”整治反弹,我们在XX镇试点“积分制”管理模式:将环境卫生纳入村民积分考核,清理自家院落、参与公共区域清扫可兑换洗衣液、种子等生活物资;每季度评选“最美庭院”“卫生示范户”,通过红榜(奖励)和黑榜(曝光)公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该模式推行以来,XX镇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比例从30%提升至75%,相关经验被《XX日报》专题报道。此外,我们还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开发“爱卫随手拍”小程序,群众发现卫生问题可实时上传照片、定位,后台即时派单至责任单位,上半年累计受理群众诉求420件,办结率98%,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二、以“科学防控”为关键,病媒生物防制取得新成效
病媒生物防制关系群众身体健康,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隐形防线”。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原则,强化监测预警,完善防控体系,有效降低“四害”密度,为传染病防控筑牢屏障。
一是强化监测,掌握虫情动态。县疾控中心联合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三级监测网络”,在城区设置15个固定监测点、农村设置20个流动监测点,每月对蚊蝇密度、鼠迹蟑情开展拉网式监测。上半年累计采集蚊虫样本1200份、蝇类样本800份,监测数据显示:城区蚊密度为1.2只/(灯·小时),较去年同期下降25%;蝇密度为1.8只/(笼·小时),下降30%;农村地区鼠密度控制在1.5%以下,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针对夏季雨水增多、蚊虫孳生加快的特点,我们提前发布《病媒生物防制告知书》,指导群众及时清理积水容器、翻盆倒罐,从源头减少“四害”孳生地。
二是精准消杀,降低危害风险。坚持“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组织专业消杀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力量,对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重点场所开展集中消杀。上半年累计投放灭鼠药饵3.2吨、灭蚊蚴剂500公斤,消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特别在学校、养老院等特殊场所,我们严格执行“消杀前告知、消杀后公示”制度,安排专人跟踪评估效果,确保安全无遗漏。例如,XX小学通过“班级小卫士”监督、“家长进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不乱扔零食袋、及时倒垃圾”的习惯,校园内鼠蟑密度较去年同期下降40%。
三是全民参与,培育健康习惯。 以“爱国卫生月”“世界无烟日”为契机,开展“除四害、讲卫生”主题宣传活动26场,发放宣传手册1.5万份、粘鼠板2000张、灭蚊拍3000个。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中小学生绘制“防四害”手抄报、拍摄短视频,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推动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XX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以前总觉得‘四害’防不胜防,现在知道了清理积水、封堵缝隙这么重要,家里半年没见过蟑螂了!”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