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八次集体学习研讨会议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讲话的交流发言

浏览量:83

发布时间:2025-08-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即将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我们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基层“三农”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岗位和近期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悟,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存大计”的视角转变

坦白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层面。比如,谈到农业面源污染,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处理好畜禽粪污、如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更多是将其视为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一个需要攻克的“环境问题”。

但通过反复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自己的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重塑。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是发展的“点缀品”或“附加题”,而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交融、互为表里的“必答题”。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几个词分量极重。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把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对立起来。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的负责人,我时常在田间地头看到,一方面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喜人景象;另一方面,也曾为土壤的板结、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忧心。这种矛盾的感受,正是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基层的真实写照。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职责不仅仅是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更要守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绿水青山”和“良田沃土”。这种从“部门视角”到“全局视角”,从“环境问题”到“生存大计”的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核心的收获。它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我们*县的农业农村发展。

二、对标“五个关系”:反思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与不足

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系统地审视和反思我们过去的工作。

第一,在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我们为了追求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一度比较粗放。虽然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去年全县推广了秸秆还田15.33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也有所增加。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把“高水平保护”转化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够响亮,生态价值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市场价值。我们成功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这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但如何用好这笔钱,不仅仅是建设几个处理设施,更是要探索出一条能让老百姓从绿色发展中持续受益的路径,这是我一直在深入思考的课题。

第二,在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上,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感到了瓶颈。近年来,我们创新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1+2+3+4”工作机制,选取了10家规模养殖场作为重点,实施“一场一策”,确保粪污处理见实效。这算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重点攻坚”。但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农业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农田退水可能会影响河流水质,这就需要与水务、环保部门协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与乡镇、住建部门联动。虽然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协同、政策协同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有时候感觉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