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委办公室主任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研讨发言

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8-0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学习《求是》杂志新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作个发言。这篇发言更多的是一篇结合我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的心得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系统擘画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拜读之后,我深受教育和触动。文章不仅重申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的根本定位,更深刻阐述了在新征程上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精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等辩证关系的论述,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我们XX县正在走的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认知和现实思考。

作为县委“前哨后院”的负责人,我的岗位决定了自己必须先学一步、深悟一层。在这次学习中,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深刻检视自己,感到在一些方面,确实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首先,在“学”的深度上,理论武装还存在“温差”。坦白说,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过去常常挂在嘴边,也自认为理解得比较透彻。但通过这次对“五个重大关系”的系统学习,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一种宏观的、方向性的认同上,缺乏对其中内在逻辑和转化路径的深度钻研。有时候,在协调一些紧急的发展项目和长远的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我内心深处还是会不自觉地陷入“先发展后治理”的惯性思维,潜意识里把二者看作是“选择题”而非“必答题”。这种思想上的“温差”,导致我在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谋服务时,对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得不够,对一些可能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预判和提醒得不足。这归根结底,还是理论学习不够扎实,没有真正将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行动自觉。

其次,在“谋”的远度上,参谋辅政还存在“偏差”。县委办公室是县委的“参谋部”,我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县委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文稿和建议。反思过去的工作,我感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参谋辅政,前瞻性、系统性还不够强。比如,在参与起草一些全县性的发展规划或工作要点时,我更多地是关注经济指标、项目投资这些“硬数据”,对于如何将生态环保的“软约束”更科学、更具体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思考得不深、办法不多。我们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14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稳定在97%以上。这些目标令人振奋,但在具体的参谋过程中,我是否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足够多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建议?是否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进行了充分的评估?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的参谋角色,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文字秘书”,被动响应多,主动谋划少,这与总书记要求的“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偏差”。

再次,在“督”的力度上,狠抓落实还存在“落差”。“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县委作出的关于生态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最终都要靠不折不扣的执行来兑现。县委办承担着重要的督查督办职能。然而,我必须承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也存在“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对于一些生态环保工作,往往是会议开了、文件发了,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大半,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韧劲和“钉钉子”的精神。比如,对于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虽然我们知道这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块“硬骨头”,也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但作为办公室主任,我深入一线去实地查看修复进展、了解具体困难的次数屈指可数。对于中央环保督察利剑高悬的威慑作用,认识是到位的,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常态化的内部监督压力,建立起“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成效”的闭环管理机制,我们的督查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抓落实的“落差”,不仅可能影响政策的最终效果,也容易滋生形式主义,损害县委的权威和公信力。

  • 点赞 0

  • 收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