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2
发布时间:2025-08-0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阐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历史意义,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远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下面,我以“做到‘四个必须’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要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认同归属之感和感恩回报之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国情怀的高度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情怀升华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抗日战争承担着救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伟大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依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二)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凝聚着民族的尊严、信念与力量。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激荡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雄健气魄,始终“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令人发指的暴虐,无数中华儿女直面生死考验,一线浴血拼杀,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要坚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血肉之躯、决绝之志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以大义凛然、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彰显悲壮豪迈,以“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光辉形象把中华民族的气节升华到新的境界。
(三)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气为兵神,勇为兵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不畏强敌,敢于牺牲,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抗日将领,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作家魏巍曾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四)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虽经千难万险,仍然具有最终战胜敌人的强大信心和顽强意志。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坚持14年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信念,来自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密码,来自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来自对敌我实力对比的科学分析和战略形势走向的准确判断。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洞悉战争全局的发展趋势,科学研判敌我实力对比及其基本走向,在不少人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候,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引领中国军民长期顽强抗战,一步步积累局部优势,叠加聚变为全局胜势,最终实现化劣为优、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二、充分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
(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正是这种凝聚力的源头活水。在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打破了阶级、地域、党派等的界限,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格局。新时代弘扬这一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全体人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在应对国际竞争、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挑战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业紧密结合,形成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使“团结奋斗”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必胜信心。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质上是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这种信念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在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科技“卡脖子”、产业升级压力、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重要嘱托,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大历史观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任何风险挑战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脉相承。从抗战时期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到新时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国际主义内涵。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通过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推动国际历史认知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纽带。
三、要做到“四个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一)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同样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判断,更是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领导主体的高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理解。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领导之“能”,在今天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已经证明必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领导之“能”。
(二)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力量只有依托正确的道路,才能转化为实现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道路,并指出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并深刻指出唯有动员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国民党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则无法有效整合抗战力量,激发抗战精神。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正确道路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开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内生性,符合国情,内容系统而科学、方向清晰而明确,是一条守正创新的新路,是人间正道、康庄大道。对于这样一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且必须充满自信!
(三)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形成和精神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借助作为主体的人民的力量。回望筚路蓝缕的抗战征程,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各阶层爱国力量,最终夺取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人民力量之凝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们必须铭记,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战岁月中奋勇拼搏、上下求索,才孕育和锻造出伟大抗战精神。今天,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赶考路上,我们党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解决这些问题依靠单打独斗、零敲碎打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其核心就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唯敢于斗争者进,唯善于斗争者胜。从民族独立到新时代复兴,斗争精神始终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保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斗争风骨。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在斗争中锤炼本领。只要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跨越一切“娄山关”“腊子口”,如期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