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县委组织部干部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08-0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今天参加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我的心情既沉重又清醒。作为县委组织部办公室的一名文秘工作者,我虽不直接参与干部选拔任用,却常年与文件材料“打交道”,在起草领导讲话、整理廉政档案、汇总监督信息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过许多典型案例的细节——那些曾经优秀的干部如何在“温水煮青蛙”中迷失,那些看似微小的“第一次伸手”如何演变成大错,那些被忽视的“小圈子”“小爱好”如何成为溃堤蚁穴……这些细节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理想信念的松动,也映出了日常监督的盲区。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从三个方面汇报体会,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一、从“案中细节”看“心路嬗变”,那些被忽视的“第一次”,往往是堕落的起点

最近整理近三年全县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汇编时,我发现一个共性现象:几乎所有干部的“沦陷”,都始于对“第一次”的自我原谅。

比如,某乡镇原党委书记张某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他在忏悔书中写道:“第一次收礼是在春节前,企业老板以‘拜年’名义送了两箱水果,里面夹了两万块钱。我当时反复推辞,但对方说‘书记您平时为我们解决用地指标、协调矛盾,这是点心意’。我想着‘不拿大头,就收这一次’,结果第二年春节,对方直接送了五万;第三年,企业出了环保问题,我‘下意识’帮他打了招呼……”从两万到几十万,从“被动收”到“主动帮”,他的堕落轨迹清晰可见——第一次的“下不为例”,成了第二次的“习以为常”;第一次的“小贪心”,成了后来的“大胃口”。

再比如,某县直部门原办公室主任李某,因挪用公款被判刑。他在忏悔时提到:“我负责管理单位备用金,最初只是临时周转借了五千块应急,想着下个月工资发了就还。但后来家里装修缺钱,又借了两万;再后来炒股亏了,越借越多……直到审计时才发现。”他所谓的“临时周转”,本质上是把公权力当成了“私人提款机”;所谓“下个月就还”,不过是自我安慰的谎言。

这些细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突然的“大崩溃”,而是从“微腐败”“小放纵”开始的量变积累。作为文秘工作者,我们起草的每一份廉政提醒文件、整理的每一次警示教育材料,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严守纪律”,而不深入剖析这些“第一次”的心理动因,就难以真正触动干部的内心。比如,我们在撰写《关于强化日常监督的通知》时,特意增加了“关注干部‘八小时外’社交圈”“警惕‘小恩小惠’背后的围猎风险”等具体场景描述;在整理典型案例时,不仅写“违反了什么规定”,更还原“当时是怎么想的”“第一次是怎么过的”——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让干部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二、从“文秘视角”看“监督盲区”,那些“不起眼”的环节,恰恰是廉政风险的高发地

办公室作为组织部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文件起草、会议组织、档案管理、信息汇总等职能。这些看似“幕后”的工作,恰恰能从细节中发现监督的薄弱环节。

去年参与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时,我发现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个别干部的“小爱好”背后藏着“大隐患”。比如,某单位一名干部在档案中填写“业余爱好”为“收藏玉石”,但在后续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他曾多次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普通玉石摆件”;还有一名干部爱好摄影,经常以“采风”名义接受企业安排的旅游活动。这些细节在最初的档案里可能只是简单标注,但如果不加以关注,就可能成为围猎者的“突破口”。

再比如,我们在整理会议记录时发现,个别基层党组织在研究干部任用时,存在“程序空转”问题——虽然按流程召开了党委会,但讨论时“走过场”,对干部的廉政情况只简单说“没听说有问题”,没有深入核查;甚至有的会议记录由工作人员“代笔”,班子成员签字时“看都不看”。这些“程序上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对组织纪律的漠视,也为“带病提拔”埋下了隐患。

作为文秘工作者,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的监督权,但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和“提醒风险的义务”。比如,在起草《干部考察工作手册》时,我们特意增加了“重点关注干部‘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对有特殊爱好的干部需核查交往对象”等提示;在整理廉政档案时,不仅收录纪律处分文件,还把干部填报的“个人爱好”“家庭重大事项”等细节纳入分析维度;在筹备警示教育大会时,我们主动收集办公室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比如个别干部频繁使用公车办私事、报销单据存在模糊发票等),形成《身边的风险提示清单》,用“具体事”提醒“身边人”。因为我们知道,监督不是“抓大放小”,而是要从“小处着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