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8-03

同志们:

今天,围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既是落实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政协工作者,结合近期参与的基层调研、委员联络和对作风建设的持续观察,我深切体会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民心向背、影响发展大局的“大患”;力戒“两风”也绝非“一阵风”,而是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从“为何必须戒”“问题在哪改”“怎么长效治”三个层面,谈三点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深挖思想根源,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堵是党和人民的“隔心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这一论断直指要害。从基层实践看,“两风”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反复反弹,本质上是思想认识“总开关”松动、宗旨意识“根须”弱化的结果,具体到我们县里,我梳理出三个“直观痛点”。

其一,“留痕”重于“留绩”,把“痕迹”当“政绩”。上周三到XX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我随机走访了3个行政村。在东头村村委会,看到墙上挂满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类台账,红皮文件夹足有半人高,翻开却发现:产业项目进度表停留在3个月前的“筹备阶段”,民生实事清单里的“修灌溉渠”只写了“已申报”,却没有施工照片或村民签字确认;村支书无奈地说:“上级考核要‘痕迹管理’,每个月要报3份台账,还要留影像资料,我们白天跑田间、晚上补台账,有时候为了拍一张‘干部入户’的照片,得追着老乡磨半小时。”这种“为留痕而留痕”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工作扎实”,实则是把精力耗费在“纸上作业”上,让群众感觉“干部在做表面文章”。

其二,“表态”多于“行动”,把“会议”当“落实”。今年4月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后,我跟踪了解部分乡镇的落实情况。某山区乡镇当天就召开了“传达贯彻会”,分管副镇长照本宣科读了30分钟文件,最后只提了一句“各村要重视”;直到6月进入主汛期,该镇仍有2处地质灾害点的警示牌未更新,1座漫水桥的防护栏锈蚀严重。后来才知道,会议记录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代笔的,所谓“研究部署”只是“念稿子、拍照片”。这种“会上热乎、会后冷乎”的现象,暴露出部分干部把“传达”当“落实”、把“部署”当“完成”的惰性思维,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信任感。

其三,“甩锅”多于“担责”,把“属地”当“筐”。县政协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时,收集到不少企业诉求。某食品加工企业反映,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需要提交12项材料,其中“周边环境评估报告”要求由属地村委会出具,但村委会表示“没有评估资质”;找乡镇政府,乡镇推给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又说“这是环保部门的事”。企业负责人苦笑着说:“跑了一个月,盖了5个章,最后还是回到原点。”这种“谁都该管、谁都不管”的推诿扯皮,本质上是官僚主义作祟——不愿担当、不敢负责,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层层下压,把“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甩锅”。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看似“小毛病”,实则是“大问题”。它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像一把钝刀,消解了政策的执行效力;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如果不彻底根治,不仅会让群众寒心,更会阻碍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基层痛点,识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县域的“三种典型表现”

从我县实际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病症”。结合近半年来政协调研、委员提案和群众来信,我梳理出三类“高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类:“数字注水”式的虚浮作风,在“数据美化”中偏离实际。今年初,县统计局在审核各乡镇一季度经济数据时,发现3个乡镇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异常——某镇上报增速达40%,但实地核查发现,该镇仅有2家规上企业,其中1家因设备检修停产,另1家产值仅增长5%;另一镇则将“库存商品”折算为“产值”,虚增数据200余万元。追问原因,乡镇统计员坦言:“上级下达了增长指标,完不成就要被约谈,只能‘想办法凑数’。”这种“数字出官”的思维,导致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编数据”上,而不是“找增量”上,最终误导决策、贻误发展。

第二类:“层层加码”式的机械执行,在“照搬照抄”中脱离群众。今年5月,市里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明确要求“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打造微景观”。我县某乡镇在落实时,直接下发文件要求“每户必须种植2株月季、3盆菊花,由包村干部验收拍照”,否则扣除季度绩效。结果,一些农户为了完成任务,从集市上买来塑料假花应付检查;还有老人抱怨:“家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种不动花,只能把旧轮胎刷成彩色充数。”这种“一刀切”的落实方式,表面上是“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实则是懒政怠政——不愿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举措,只会用“硬指标”代替“软引导”,最终让政策“变味走样”。

第三类:“只重留名”式的形象工程,在“面子工程”中浪费资源。去年下半年,我县启动“乡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要求每个村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套健身器材、文化长廊。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为了“赶工期”,广场选址避开村民集中居住区,建在村外的荒地上;文化长廊内容千篇一律,都是“领导视察”“政策宣传”,没有体现本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更有甚者,个别村将广场地面铺设成大理石,却因周边没有排水设施,雨天积水严重,成了“烂泥塘”。这种“重形象、轻实用”的做法,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更寒了群众的心——群众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广场,而是能聊天、能健身的“小广场”。

这些典型表现,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特征,但根源都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政绩观错位。正如一位老政协委员在座谈时说的:“干部要是心里装着群众,就会琢磨‘怎么让群众得实惠’;要是心里只有自己,就会琢磨‘怎么让领导看得到’。”这句话点到了要害。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