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学习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交流发言材料:筑牢根基担使命 聚力笃行启新程

浏览量:47

发布时间:2025-08-03

同志们:

本次专题学习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主题重大,意义深远。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根本遵循,高屋建瓴地擘画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战略蓝图。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理论武装,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行动纲领。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具有决定性意义。下面,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工作职责,谈几点认识和打算。

一、深化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精髓要义与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怎样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义,是确保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前提。

(一)党的坚强领导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组织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的血脉联系。历史雄辩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风高浪急,越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XX落地生根,始终确保全市上下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和长效机制,真正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坚强领导核心,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二)科学理论武装是思想领航的源头活水。总书记要求“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并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这深刻阐明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极端重要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力量的源泉。党的创新理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XX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果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运用能力,就容易陷入事务主义,迷失方向。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刻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持续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本地区本领域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要着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水平,引导广大干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本领和工作实绩,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

(三)严密组织体系是治国理政的坚实支撑。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特别强调了抓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党委、基层党组织这三个层级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对党的组织优势力量的最新总结和实践要求。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我们党的显著特色和独特优势,是党拥有无穷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对于我们地方而言,抓好组织体系建设,就是要着力打通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必须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聚焦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国有企业、学校医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领域,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中暴露的短板弱项,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必须持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党的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确保党中央号令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般畅通无阻,确保党的各项任务在基层落实落细,确保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深谋细研,切实找准服务保障XX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关键在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精准发力。我们必须围绕XX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为原则,系统谋划,狠抓落实。

(一)健全制度体系,筑牢组织建设的四梁八柱。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保障。我们要在深化认识基础上,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组织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当前,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承接细化中央党内法规。认真学习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修订的系列重要组织法规和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使其在本地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让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二是完善组织生活规范体系。严格对标新修订的各项条例(如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条例等),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着力解决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督查问责机制,将组织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制度空转、形同虚设,确保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建强干部队伍,锻造堪当重任的中流砥柱。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并重申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提出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重大任务”。这是我们抓好干部工作的根本遵循。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推动XX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政骨干队伍。重点是把握三点:一是突出政治标准,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始终把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放在第一位,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坚决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把那些政治过硬、对党忠诚、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二是聚焦能力提升,加强实践淬炼磨砺。深入实施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围绕XX发展战略需要和短板弱项(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等),开展精准化培训。持续推动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加强干部在复杂严峻斗争中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三是深化制度改革,树立鲜明激励导向。健全完善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全面推行公务员分类改革和专业职务职级并行制度落地见效。健全“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大胆推进容错纠错机制具体化精准化,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真正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三)夯实基层基础,打通治理效能的神经末梢。总书记对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作为市委分管领导,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关键在于三个提升:一是提升组织覆盖质量。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等深刻变化,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企业等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力度,着力消除组织覆盖“盲区”,做到应建尽建,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个角落。二是提升服务发展效能。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强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内涵。统筹推进机关、国企、学校、医院等领域党建,找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解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三是提升引领群众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群团组织参与机制、各类组织协同机制、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处、志愿服务、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画好党群“同心圆”,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形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四)激活人才引擎,汇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总书记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支撑。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昌。XX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应着力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壁垒。坚决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评价上突出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探索实施代表作、积分制、揭榜挂帅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畅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完善“育引用留”全链条机制,深化XX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意见落地见效。二是打造集聚平台强磁场。依托XX高新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精尖缺人才。结合本地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如XX特色领域),建立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工具箱”。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营造尊重人才、礼敬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三是优化服务环境栓心留人。构建覆盖人才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配偶就业、金融支持、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解除人才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以环境之“优”促人才之“聚”,以服务之“心”换人才之“定”,形成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人才优势厚植发展胜势。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