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区妇联主任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3

发布时间:2025-07-14

各位同志、朋友们:

今天,我们满怀责任与使命召开这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这是关乎我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会议,意义重大而深远。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殷切期盼,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区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50余场,覆盖全区中小学生超3万人次;在困境儿童帮扶领域,累计为2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学业资助和心理疏导;在校园安全整治上,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80余处。然而,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网络侵害、心理问题、家庭监护缺失等新老挑战交织叠加。例如,去年我区受理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网络欺凌案件同比上升30%,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咨询量增长45%,家庭监护缺失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接下来,我想围绕如何进一步凝聚合力、创新机制,全方位筑牢我区未成年人保护防线,谈几点意见。​

一、筑牢思想根基,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向

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筑牢他们的思想根基,才能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素养。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如同在心中播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一是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传承革命精神。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二是组织榜样学习宣传,树立正确偶像。通过讲述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让未成年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追求,树立起正确的偶像观。三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抒发爱国情怀。以“我爱我的祖国”“强国复兴有我”等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让未成年人在准备和演讲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塑造高尚人格

品德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德修养能让未成年人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一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养成良好习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教授未成年人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让他们在日常言行中养成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二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奉献精神。鼓励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付出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三是进行诚信教育引导,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讲述诚信故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让未成年人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四是强化感恩教育实践,懂得珍惜回报。引导未成年人感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通过为父母做家务、向老师表达感谢等方式,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开展法治知识普及,增强守法意识

法治是社会的基石,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才能让他们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成长。一是邀请法律专家授课,解读法律条文。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为未成年人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的边界和自身的权利义务。二是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体验法律程序。让未成年人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等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增强对法律程序的理解。三是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吸取违法教训。选取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典型案例,组织他们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四)推进科学文化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科学文化知识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一是举办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定期举办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知识竞赛,为未成年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培养科学精神。通过科普讲座、科技展览、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组织文化艺术展演,提升审美水平。鼓励未成年人参与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活动,并定期举办展演,让他们在艺术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四是开展体育竞技比赛,增强身体素质。举办田径、球类、武术等体育竞技比赛,让未成年人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维护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成长权益不受侵害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底线和基础。

(一)健全权益保护机制,织密防护网络

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是未成年人权益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只有机制健全,才能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络。一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加强妇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隐患。建立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信息,对可能出现的权益侵害问题及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快速应对突发情况。针对未成年人被拐卖、虐待、校园欺凌等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处置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杜绝校园侵害

校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加强管理,杜绝校园侵害。一是完善校园安保设施,筑牢物理防线。在校园内安装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报警装置等安保设施,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二是建立校园欺凌防治体系,遏制欺凌行为。成立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小组,制定防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保护被欺凌学生的权益。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饮食安全。严格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未成年人饮食安全。四是规范教学活动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加强对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明确教师的安全责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关注特殊群体权益,给予重点关爱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特殊群体档案,掌握基本情况。对辖区内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为开展精准帮扶提供依据。二是实施生活救助措施,保障基本生活。对家庭困难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及时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生活救助政策,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三是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呵护心理健康。针对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四是提供教育帮扶支持,保障受教育权。对于家庭困难、残疾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采取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安排特殊教育等措施,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畅通权益救济渠道,及时化解纠纷

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有畅通的救济渠道,让他们能够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一是设立维权热线电话,提供咨询服务。开通专门的未成年人维权热线电话,安排专人24小时接听,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法律咨询、求助指引等服务。二是建立快速受理机制,及时处理诉求。对于未成年人的维权诉求,要做到快速受理、及时调查、妥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三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诉讼权利。对经济困难或特殊情况的未成年人,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聘请律师,代理诉讼等法律事务,保障他们的诉讼权利。

三、优化成长环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氛围

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一)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成长空间

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必须进行彻底整治,为他们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的成长空间。一是清理违规经营场所,消除不良影响。对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场所进行严厉查处和清理,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健康出版物的商店进行整治,消除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二是规范交通秩序管理,保障出行安全。在校园周边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安排交警或志愿者在上下学高峰期维护交通秩序,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确保未成年人出行安全。三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整洁环境。组织环卫工人对校园周边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扫,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定期进行消毒杀菌,营造整洁卫生的环境。

(二)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筑牢网络防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规范网络文化传播,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防线。一是加强网络内容监管,过滤不良信息。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上网,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不浏览不良信息。三是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向未成年人宣传网络诈骗、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打造温馨家园

社区是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打造温馨、和谐的社区家园,能让未成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一是完善社区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在社区内建设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健身的场所,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二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增进邻里关系。组织社区内的未成年人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亲子活动等文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增进感情,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三是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保障居住安全。加强社区治安巡逻,安装监控设备,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四)推动社会风气改善,弘扬文明新风

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对未成年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推动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弘扬文明新风。一是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礼貌、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良好行为,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为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二是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通过媒体宣传、榜样宣讲等形式,宣传在社会上涌现出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等先进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引导未成年人向先进学习。三是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进行批判和抵制,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