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乡镇七一党课讲稿:坚守初心担使命 砥砺奋进新征程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07-06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104年前,上海石库门里的一盏明灯,南湖红船上的一声宣言,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之火;104年后,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50多名党员到98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今天的党课,我想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以及咱们乡镇的实际工作,和大家聊聊“初心”“担当”与“奋斗”。

一、从“一叶红船”到“复兴巨轮”: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奋斗精神密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回顾党的104年奋斗史,我们能从中读出“三个始终”的精神密码。

(一)始终把“人民至上”刻进血脉,用“赤子之心”答好“为了谁”的考卷

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根本宗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打土豪分田地”到“脱贫攻坚战”,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一切为了人民”的奋斗史。就拿咱们乡镇来说,2013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乡12个村、320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20年疫情最严峻时,党员干部24小时值守卡口,为群众代购药品、蔬菜;2023年暴雨灾害中,党员突击队连夜转移危房群众127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自觉,是“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更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坚守。

(二)始终把“实事求是”扛在肩上,用“实践之力”答好“怎么干”的考卷

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打破了“城市中心论”的教条;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从中国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探索史。咱们乡镇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2018年之前,我们盲目跟风种过药材、养过土鸡,但因为缺乏市场调研和技术支撑,不少群众血本无归。后来,我们立足本地山地多、气候湿润的特点,引进高山云雾茶种植技术,成立合作社,打造“高山云露”品牌,如今全乡茶园面积达80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这说明:只有“脚下沾泥土”,才能“心中有方向”;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行稳致远”。

(三)始终把“自我革命”抓在手里,用“刮骨之勇”答好“靠什么”的考卷

1926年,党发出首个反贪污腐化的文件《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新时代,“打虎”“拍蝇”“猎狐”持续发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刀刃向内、永葆本色”的自我革命史。去年,咱们乡镇开展“作风整顿月”活动,查处了3起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通报了5名“躺平式干部”。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去村部办事,干部们主动迎上来了;群众反映问题,有人跟踪到底了;项目资金使用,公示栏里写得明明白白了。这就是自我革命的成效——只有“自身硬”,才能“腰杆直”;只有“祛病强身”,才能“赢得民心”。

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清醒认识基层干部的时代使命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镇干部,我们的使命不是“守摊子”,而是“闯路子”;不是“混日子”,而是“干事业”。具体来说,要聚焦“三个主战场”。

(一)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去年,咱们乡镇引进了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200多名群众就业,但也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仍存,宁愿领低保也不愿进工厂;二是村文化广场成了“麻将场”,移风易俗任务艰巨。怎么办?一要“产业造血”。今年我们计划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带,在茶园周边建观景台、农家乐,开发采茶体验、茶宴美食等项目,让群众从“种茶”向“卖体验”“卖文化”升级。二要“文化铸魂”。各村要成立“乡贤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评选“最美家庭”“孝老爱亲模范”,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还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送戏下乡”“农民夜校”,让“口袋鼓起来”和“脑袋富起来”同频共振。

(二)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既要“管得住”,更要“管得好”

乡镇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复杂: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留守老人儿童关爱……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去年,咱们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收集问题237件,解决212件,群众满意度提升了15%。但还有不足:比如,有些干部“怕麻烦”,遇到矛盾“绕道走”;有些村“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下一步,要做到“三个转变”:从“被动接访”向“主动下访”转变,每月15日定为“干部下访日”,带着问题走村入户;从“单一管控”向“多元共治”转变,吸纳乡贤、志愿者、返乡创业人员参与治理;从“结果导向”向“源头治理”转变,加强普法宣传,推广“枫桥经验”,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