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县初级中学建校30周年庆典暨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浏览量:74

发布时间:2025-08-10

尊敬的各位校友、同仁,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代表们:

大家上午好!八月的风里裹着桂香,校园里的梧桐叶正翻卷着三十载的光阴。今天,我们站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看朝阳穿过“**县初级中学”的鎏金校牌,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场景,与1995年9月1日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那时的操场还是泥土地,教室是两排红砖砌成的平房,窗户用塑料布糊着挡风;今天的你们,脚下的塑胶跑道刚铺了三个月,教室里的智慧黑板能连接全球课堂,连传达室的张师傅都学会了用手机APP登记访客信息。三十载春秋流转,变的是校园的模样,不变的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是走廊上师生的问候,是刻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里的教育初心。作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8年的“老**中人”,作为今天的校长,我站在这里,既感到无比自豪,更心怀敬畏。自豪的是,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所乡村初中的蜕变;敬畏的是,三十年来,无数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为这方校园注入了最珍贵的精神底色。借这个机会,我想以“三个三十年”为线索,和大家聊聊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第一个三十年:从“生存”到“生长”的坚守——那些刻在岁月里的教育密码

1995年建校时,**县的农村教育正处于“村村有小学,乡乡无初中”的困境。当时的县教育局局长带着一纸批文找到时任乡党委书记,说:“孩子们要读初中,得走二十里山路去县城,雨天路滑,摔破膝盖是常事。”于是,乡政府腾出原粮站的仓库做教室,把老电影院的电影幕布扯下来当黑板,从各村小学抽调了12名老师——其中7位是民办教师,4位是刚毕业的中师生,还有1位是退休的老教师。我至今记得老校长李宏业先生的样子: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裤脚沾着泥巴,第一天站在仓库改的教室里上课,黑板是用木板搭的,粉笔头比现在的铅笔还短。有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木桥,他背着一摞数学课本摔进泥坑,课本皮上的泥渍擦了又擦,却笑着对我们说:“看,这是大地给咱们的印章,说明知识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时的教室没有电扇,夏天热得像蒸笼,老师们就搬来自家的蒲扇,一边扇风一边板书;冬天北风灌进窗户,孩子们冻得搓手,女教师王淑兰就把自己的棉大衣搭在最后排学生的椅背上,自己裹着一件旧毛衣,手指冻得通红,板书却依然工整。这样的故事,在**中的校史里俯拾皆是。1998年,学校争取到第一笔专项经费,只够买20套铁皮课桌椅;2003年非典期间,老师们翻山越岭给住校生送课本,在泥地里摔得浑身是泥,却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课本交到学生手里;2010年,为了让留守儿童周末有去处,老会计张师傅把自己家的厨房腾出来当“爱心食堂”,老伴儿每天早起熬粥,一熬就是七年……这些细节,或许不会写进县志,却深深烙在每一届学生的记忆里。三十年来,我们从“能上学”走到“上好学”。1995年,首届毕业生只有47人,其中3人考上县重点高中;2025年,我校毕业生总数达682人,重点高中录取率突破42%,更有12名学生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字背后,是教育从“生存型”向“生长型”的跨越——我们不再满足于“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而是追求“让每个孩子有方向、有力量”。

二、第二个三十年:从“追赶”到“突围”的探索——那些点亮心灵的育人实践

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近十年,我们更多在思考“好不好”的答案。2018年,学校被列为“乡村教育振兴试点校”。当时有专家建议:“不如把资源集中到考试科目上,先提高升学率。”但我们班子开了七次讨论会,最终达成共识:乡村孩子的出路,从来不是“复制城市教育模式”,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我们开始挖掘本土资源。**镇有300年剪纸历史,村里80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奶奶成了“校外辅导员”,每周三下午,她在美术教室教孩子们剪“连年有余”“吉祥牡丹”,现在,我们的剪纸社团已经拿了省级“非遗进校园”金奖;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有20亩野杏林,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生物组老师带着学生观察花期、测量果径,写成了《家乡杏林生态调查报告》,去年被《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刊发;语文组开设“乡音课”,收集整理了20多首本地民谣,编成校本教材《**谣》,孩子们用方言朗读时,眼里的光比任何朗诵比赛都动人。我们更关注“看不见的成长”。去年冬天,高一(3)班的王小雨同学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她总在课间盯着窗外的麻雀看,便送了她一本《飞鸟集》,在扉页写道:“你看,小鸟也会遇到风雨,但它们的翅膀从未停止过练习飞翔。”后来,小雨在作文里写:“李老师没说大道理,可我这辈子都记得那本书的温度。”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教师日志里有很多很多——张老师为留守儿童补课,把自己的电动车改成了“移动课堂”;陈老师坚持给每个学生写“成长手札”,三年下来写了20多本;就连后勤组的刘师傅,也会在学生生日时煮一碗长寿面,附上一张手写的祝福卡……这些探索或许不够“高大上”,却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要尊重每粒种子的特性,要耐心等待发芽、抽枝、开花的过程。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