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9
发布时间:2025-05-2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2025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动员全市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作风,全面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一)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是应对复杂形势、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既面临“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机遇,也面临产业转型阵痛、城市能级提升、民生保障压力等现实挑战。比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基层治理中,部分干部对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新模式运用不够熟练。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与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还不完全适应,必须把专业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干部能力之变推动发展质效之变。
(二)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是优化干部结构、激发队伍活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墩苗计划”“青苗工程”,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但专业化短板仍然突出。全市科级干部中,具有专业背景的仅占38%,熟悉金融、城建、环保等领域的人才尤为紧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复合型干部比例不足25%,“专业不对口、经历不匹配”的问题制约着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特别是随着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新组建部门对专业化干部的需求更加迫切。开展专业化建设行动,就是要构建“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的培养链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现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推进干部队伍专业化是打造过硬队伍、锻造优良作风的有效载体。专业化不仅体现为知识储备,更体现为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革新。从巡视巡察和干部考察情况看,部分干部还存在“三个不适应”:本领恐慌不适应,对新经济业态、新产业政策研究不深;思维定势不适应,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作风漂浮不适应,调查研究浮于表面。开展专业化建设,就是要引导干部树牢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锤炼专业作风,在攻坚克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二、准确把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一)实施“铸魂提能”工程,筑牢专业化思想根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建立“政治体检+专业评估”双轨机制。开展“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专题培训,每年举办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专题研修班20期以上,确保干部政治能力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实施“红色导师”计划,遴选50名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导师,与年轻干部结对培养。建立干部专业素养档案,动态记录培训经历、专业资质、实践成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实施“精准赋能”工程,构建专业化培养矩阵。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绘制“产业链—人才链”对接图谱,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设立10个干部实践基地。深化“政企互派”机制,每年选派30名优秀干部到头部企业、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实施“专业菁英”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公共管理硕士(MPA)定制班,5年内培养100名紧缺专业硕士。建立“干部夜校”制度,每周四晚开设“产业大讲堂”“治理微课堂”,推动干部知识更新常态化。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