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8
发布时间:2025-05-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区人大**街道工委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精心打造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四全”机制。该机制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将“政府干的”与“群众盼的”精准对接,让政府承诺化作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幸福。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征集:广纳民意夯基础,多元渠道汇民智
(一)平台搭建拓广度,线上线下齐发力。一是构建立体宣传矩阵。依托街道政务网站、“**先锋”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定期发布民生实事建议项目征集公告,设置“我为民生提建议”专栏,2023年累计收到线上留言1200余条;同步在村(社区)公示栏、商业综合体等线下场所张贴海报800余张,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份,实现征集信息全覆盖。二是激活基层组织动能。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网格员、志愿者深入网格开展“敲门行动”,2024年累计走访群众3000余户,收集养老服务、道路修缮等方面建议450条;召开村(居)民代表座谈会60场,形成“群众张嘴、组织跑腿”的良性互动格局。三是发挥代表桥梁作用。依托线上线下代表联络站,建立“代表接待日”制度,2022-2024年各级人大代表累计接待群众8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20条;组织街道议政代表小组开展现场调研40次,形成《**街道老旧小区改造民意分析报告》等调研成果12份,为项目筛选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素论证提质效,科学筛选强规范。一是建立多维评估体系。制定《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评估标准》,从民意基础(占比40%)、资金可行性(30%)、社会效益(20%)、实施难度(10%)等维度对征集项目进行量化打分,2023年对210个建议项目开展首轮评估,淘汰不符合条件项目70个。二是开展跨部门联合会审。组织财政、城建、民政等部门成立项目论证小组,对初步筛选项目的资金来源、政策合规性等进行联合审查,2024年对50个重点项目开展实地勘察,提出调整建议18条,确保项目“可落地、能见效”。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项目储备库,对因政策调整、资金变动等原因暂无法实施的项目,纳入储备库管理并持续跟踪;2022年以来,累计储备项目35个,其中12个项目因条件成熟次年实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二次公示聚共识,开门问策促参与。一是打造阳光透明工程。通过小区电子屏、网格微信群等平台,将初步筛选的项目建议方案向群众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个工作日;2023年公示期间收到群众反馈意见90条,其中采纳优化建议32条,如根据群众建议将“社区老年食堂扩建”项目就餐座位从50个增加至80个。二是创新民意反馈渠道。设立“民生意见专线”,安排专人24小时接听记录;开通“随手拍”小程序,群众可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反映问题,2024年累计收到有效线索150条,其中8条线索转化为具体民生项目。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效能。通过制作项目公示展板、举办“民生实事大家谈”社区论坛等形式,向群众详细解读项目内容及实施意义,2022-2024年累计举办论坛20场,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群众对项目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项目票选:规范流程促民主,票决机制护民利
(一)议程设置突出“实”,审议测评重质效。一是强化年度工作复盘。在街道议政代表大会上,专门听取和审议上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报告,报告涵盖项目投资金额、建设内容、完成时限等关键指标;2024年会议对12个已完成项目开展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二是深化候选项目解读。邀请项目责任部门负责人对当年度候选项目进行详细解读,制作项目PPT演示文稿,直观展示项目效果图、资金预算等内容;2023年会议对8个候选项目开展分组讨论,代表提出质询问题25个,相关部门现场回应解答23个。三是细化测评结果运用。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对满意度低于80%的项目,责令责任部门限期整改;2022年以来,累计对2个项目开展整改“回头看”,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二)票选程序突出“严”,规范透明保公正。一是明确票选规则体系。制定《民生实事项目票选办法》,对候选项目差额比例(不低于20%)、表决方式(无记名投票)、计票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2023年票选环节设置监票人3名、计票人2名,全程接受代表和群众监督。二是优化选票设计内容。选票除列明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外,增加“项目优先级”选项(分“非常必要”“必要”“一般”三档),便于代表精准表达意愿;2024年票选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3个项目获“非常必要”票均超90%。三是及时公开票选结果。票选结束后,当场公布候选项目得票情况,对当选项目通过街道政务网站、社区公告栏等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2年以来,累计公示票选结果12次,群众知晓率达100%。
(三)结果运用突出“准”,民意导向强引领。一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票选结果充分反映群众关切,2022-2024年票选出的18个项目中,涉及养老服务的5个、基础设施建设的6个、公共服务提升的7个,与同期群众诉求统计数据高度吻合(匹配度达95%)。二是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根据票选结果,街道办事处第一时间召开项目启动会,制定《民生实事项目年度实施计划表》,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时间节点;2023年对“**路道路改造”项目倒排工期,将工程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明确验收节点。三是强化项目动态管理。建立票选项目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定期更新项目进展情况;2024年对因疫情影响进度滞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采购”项目,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增加施工力量,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三、项目实施:全程监督强保障,闭环管理促落实
(一)责任分解“网格化”,压茬推进明职责。一是构建三级责任体系。建立“街道党工委统筹—责任部门主抓—村(社区)协同”的三级责任网络,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总负责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具体执行人;2023年对9个重点项目分别成立工作专班,专班成员达50余人。二是实行清单化管理。制定《民生实事项目责任清单》,将每个项目细化为前期准备、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2024年“**社区口袋公园建设”项目,按清单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土地平整、苗木种植等工作,提前15天竣工。三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将项目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设置“进度指标”(40分)、“质量指标”(30分)、“群众满意度指标”(30分)等考核项;2022年以来,对3个进度滞后的项目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推动项目加快实施。
(二)监督方式“多元化”,跟踪问效提质效。一是开展“嵌入式”监督。人大街道工委联合街道纪工委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定期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蹲点式”监督,2023年累计开展现场检查30次,发现并督促整改施工安全隐患12处、质量问题8个。二是实施“数字化”监管。搭建“民生实事项目智慧监管平台”,接入项目现场监控视频,实时更新项目进度数据;2024年通过平台发现“**幼儿园扩建”项目资金使用异常情况,及时叫停资金拨付并开展审计,避免资金浪费200余万元。三是组织“开放式”评议。邀请群众代表、媒体记者等组成“社会监督团”,参与项目中期评估和竣工验收;2022-2024年累计组织评议活动15次,收集意见建议60条,其中“增加老旧小区停车位标识”等20条建议被采纳。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