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77

发布时间:2025-04-18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冲锋号角。刚才,区发改委系统盘点了《优化营商环境十项重点工作》的阶段成效,数据局、司法局等部门聚焦痛点堵点亮出了改革“施工图”,既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更有破局开新的锐气。当前,x正处在“向海图强、争当标杆”的关键跃升期,营商环境就是核心竞争力,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担当的试金石。下面,我以“立破、标本、协同”三大战役为纲,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攻坚任务。

一、立破并举,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格局决定事业的境界。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从破除思维定式、打破路径依赖中闯出新路,以思想“破冰”推动发展“破局”。

(一)​要立“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破“本位主义”的狭隘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执政能力问题。当你们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想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审批流程再造时对标RCEP国际规则,在服务企业中践行“两个毫不动摇”,就是在用行动诠释“两个维护”。这种政治自觉必须融入骨髓。要在政策制定中把握“时与势”。紧扣碳达峰、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前瞻布局绿色金融、智慧物流等配套政策,让x的产业政策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要在改革推进中统筹“近与远”。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的短视行为,建立涉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政策调整设置缓冲期,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在服务实践中贯通“上与下”。把省委“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转化为“x版”改革清单,确保顶层设计在基层落地生根。

(二)​要立“争先进位”的标杆意识,破“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态​。营商环境评价不是“及格赛”而是“锦标赛”,不能满足于“苏北领先”,要敢于与昆山比效率、与杭州拼创新。当前,我区在“获得电力”“跨境贸易”等指标上仍有短板,必须开展“对标赶超”专项行动。要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省营商环境评价18项指标逐项解剖,对排名后三位的指标实行区委挂牌督办,限期销号整改。要推行“场景化”对标学习。组织审批、监管条线干部赴苏州工业园区开展沉浸式实训,把“不见面审批”“审管联动”等先进经验转化为“x实践”。实施“品牌化”创新工程。聚焦海洋经济、跨境电商等特色领域,打造“蓝色营商”“丝路e窗”等改革品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海头电商产业园“企业开办4小时办结”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能让“投资x”成为企业家的共同选择。

(三)​要立“用户思维”的服务理念,破“官本位”的惯性思维​。企业感受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要坚决摒弃“政府端菜”的傲慢,树牢“企业点菜”的自觉。徐福酒业扩建项目审批中“干部陪跑全程代办”的案例深刻启示。优化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构建“沉浸式”体验机制。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让部门一把手以企业经办人身份体验审批流程,找准“中梗阻”症结。要创新“反向式”评价体系。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行企业“匿名打分”制度,倒逼服务质效提升。要建立“穿透式”响应闭环。对12345涉企工单实行区领导包案制,做到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专班盯、疑难问题联席商,让“事事有回应”成为x营商名片。

二、标本兼治,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梗阻

痛点堵点就是改革靶点。必须用解剖麻雀的精准、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既治已病防未病,更固根本谋长远。

(一)​要治已病,开展系统化问题清零行动​。“综合查一次”改革不能止于减少检查频次,更要根治多头执法顽疾。去年某食品企业因环保、消防、市监三部门重复检查导致停产整改的教训警示我们。监管的初衷是规范发展,而非束缚手脚。要建立“监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对全区28个执法部门检查事项进行编码管理,实行“一企一码”扫码执法,避免重复检查。要推行“综合查一次”标准化流程。组建“专家+执法”联合专班,制定涵盖安全、环保、税务等领域的检查手册,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要实施“包容性”执法提升工程。对新技术、新业态设置“观察期”,建立“首违不罚”清单,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就像整治化工园区安全环保隐患那样,既要用无人机巡航锁定风险源,更要指导企业建设智慧监测系统,实现监管与服务双赢。

(二)​要防未病,构建前瞻性风险防控体系​。营商环境的隐性成本往往藏在政策波动中。某新能源企业因土地规划调整导致项目搁浅的案例警示。政策稳定是最大的营商环境。要建立“政策影响评估”机制。对涉企政策调整开展听证协商,设置不少于3个月的政策过渡期,杜绝“急刹车”“翻烧饼”。要构建“风险预警雷达”系统。整合12345、企业服务云等数据,运用AI算法识别用工、融资、供应链等领域苗头性问题,做到早预警早处置。要创新“沙盒监管”试验模式。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划定“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创新,积累经验再推广。中碳科技项目审批中“容缺受理+并联办理”的创新实践启示。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完全可以跑出“x速度”。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