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市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浏览量:203

发布时间:2025-04-17

**市处于亚热带丘陵山区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是种植油茶的好地方,也是全国油茶主产区。多年来,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市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纳入现代农业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统一部署,强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茶油”品牌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市油茶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立足油茶产业发展现状,针对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剖析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力图为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市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油茶总量及单产均偏低。一方面,与省内和毗邻市相比,产量偏小。从种植面积看,虽然**市油茶种植面积大,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但从产量看,**市油茶籽产量仅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居全省中游水平。与毗邻的市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亩均产量偏低。**市油茶籽按全部面积计算,亩均产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八成,低于省内其他兄弟市,单产总体偏低。

(二)投入成本大收益低。一方面,资金投入跟不上,部分油茶林管理不善。油茶基地前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每亩需投资3500元左右,回报周期较长,要等到5~6年才挂果,8年达到盛果期。受管理跟不上、大小年、气候、偷盗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油茶产量严重不足。据调查,有不少种植户因后续资金投入跟不上,经营困难,部分油茶林管理不善。另一方面,人工成本大,亩均收益低。全市280万亩油茶林中,有165万亩为20世纪种植的老油茶林,80%以上属于低产林。由于缺乏劳力和资金,这些老油茶林大部分采用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存在“人种天养”的现象,平均每亩产油量不足5公斤,亩均收入700~800元左右。虽然高产油茶林丰产期亩均收入要高一点,但由于油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仍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力成本非常高。据调查,人工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50%以上,如果加上肥料等成本,种植成本高达70%~80%,扣除资金、劳务、管理等成本后,种植企业(户)实际收益非常低。

(三)销售不畅渠道不宽。由于2023年油茶获得丰收,茶油销售困难显现,被调查的940户油茶种植企业(户)中,有70多户被调查户反映茶油销售困难、销路窄的问题,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情况难现。尤其是精炼茶油销售更加困难,13家规模加工企业调查时仍有近千吨茶油(含浸出油)库存,瑞金绿野轩则有大量库存油茶籽。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售价过高,消费群体缩小。近年来,茶油价格每年一个新台阶,物理压榨“土茶油”每市斤从30元一路涨至80元,东部县(市)甚至高达100元;精炼压榨茶油有的达115元,工薪阶层难以接受,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有所缩小。二是消费观念难转变,精炼茶油缺信任。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大多数消费者宁可选择“土茶油”也不愿购买精炼茶油,认为直接从油槽下榨出来的油是最天然最生态最绿色的;由于对精炼加工工艺、加工环节的不了解、不透明,认为精炼茶油有掺杂其他低端油品和杂质,或加工过程可能造成营养成分损失,对精炼茶油的真实性和营养价值缺乏信任。三是合标茶油占比低,销售渠道不畅通。在**市油茶加工企业中,可生产符合“**茶油”地方质量标准茶油产品的企业仅占1.4%左右,合标茶油产量低。而大部分“土茶油”由于未取得质检报告无法进入超市、电商网站,只能通过微信和朋友圈在周边销售,销售渠道不畅通,随着新栽油茶大面积进入丰产期,产量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销售难问题将更加严重。

(四)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不深。油茶全身都是宝,茶油深加工可制成高级化妆品,茶壳可加工成活性炭或作为菇菌种植基料,茶粕和茶壳可以提取茶皂素、磨制刨光粉、发酵生产高蛋白等。**市茶油产业力量主要集中在生产端且主要为种植和毛油粗加工,在深加工及第三产业开发等方面较薄弱。一是茶油产品开发不足。现在的茶油产品主要为食用油,在保健、妆护、医用等茶油产品细分上较少,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副产品综合利用有限。**市仅有少量企业可对茶饼再加工生产茶粕,大部分茶粕被销往外地或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加工成高档化妆品,本地精深加工做得不够好,在制作洗护产品、提取茶皂素等综合开发方面严重不足,油茶副产品类目少,产品矩阵难形成,没有形成完整的油茶产业链,茶油综合价值开发深挖不足。

(五)品牌运营没有形成合力。虽然近几年“**茶油”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但与“**脐橙”影响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有品牌商标的企业为数不多。被调查的940户种植企业(户)中,仅有10%左右的使用“**茶油”区域商标品牌或自主注册品牌,近90%的无注册品牌,市场销售比较凌乱,品牌管理较松散,没有形成打造“**茶油”统一品牌的合力,品牌价值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茶油”品牌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龙头企业的品牌带动能力不强。全市13家油茶产业龙头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其加工的全部茶油产量仅占全社会茶油产量的14.9%,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强,甚至在江西省内也无竞争优势,推广运营“**茶油”品牌、带动小规模种植企业(户)的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依然不足。

二、**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油茶产业发展重点要从“扩面”转移到“抚育”上。建议今后的发展重点,除少数县(市)绝对面积小且有发展条件的可适当继续扩大面积外,其他各县(市)应把重点放在对现有油茶林的抚育及老油茶林的低改上,提高现有存量面积油茶林的产量和效益。二是继续保持对油茶种植企业(户)的资金支持。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协作,建议可用现有油茶林作为抵押物,继续向资金短缺的规模种植企业(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渡过抚育期资金短缺难关。三是加大对油茶基地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加强对重点油茶基地的机动道、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油茶产业的开发。四是推进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推广应用。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油茶种植抚育管理新技术、新机械设备的研究应用,在铲山、施肥、采摘、脱壳、拣籽、压榨等环节,大力推广机械机器代替人工作业,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油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五是争取将油茶林抚育纳入育林范畴。争取开展油茶抚育补助试点工作,将油茶林抚育列入森林抚育范畴,弥补油茶林抚育期的部分投入支出。

(二)注重内联外合,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当前,还有许多地方林地的经营方式是农户单独经营,分散管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整合扶贫、产业政策资金资源,以村集体经济名义成立专业合作社,吸收辖区油茶种植户加入,深化专业合作社外联内合的作用。一是对内采取“五统一分”模式加强整合。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抚育,分户管理和收益的模式,形成专业合作社与油茶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议合作社组建专业服务队,配备现代农业生产器具,负责生产安排、劳务派遣、技术指导和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合作社成员劳动力资源的协作。二是对外建立与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结机制。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种苗提供、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深加工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 点赞 0

  • 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