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市城管局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浏览量:75

发布时间:2025-11-0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青年同仁们一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事的发言,深受启发。作为一名进入城管队伍不久的年轻干部,要说工作成绩,实在是乏善可陈,但要说困惑、思考和成长,确实有一些心里话想向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事共勉。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更多的是关于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与反思。

一、初入“战场”的迷茫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穿上这身制服时的激动与自豪。那时,我手中捧着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心里装着满满的城市管理条例,以为自己手握标尺,可以去丈量和规范城市里的一切不完美。我觉得城市管理工作,就像解一道道数学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黑白分明。

然而,当我真正走上街头,才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我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处理占道经营的摊贩。按照规定,这是明确的违法行为,需要取缔。当我第一次尝试“照本宣科”,对一位卖红薯的老大爷背诵相关法律条款时,我看到的是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的茫然与无助。那一刻,法条是冰冷的,但老大爷的眼神是有温度的。我开始思考,我的职责究竟是简单地清除一个“不规范”的摊点,还是去面对和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背后的生计?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会议上强调的,要完成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的作风转变,其内涵之深远。“脚下沾泥”不仅是要求身体力行、深入一线,更是要求思想上贴近群众,情感上理解群众。我意识到,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由无数个像这位老大爷一样的个体组成。城市管理,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即便市容再整洁,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温度和活力。正如一些实践经验所分享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执法中遇到的复杂情况远超想象,需要执法者具备严谨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我的工作,不是与群众的对立,而是站在城市和群众之间,寻找法律尊严与民生温度的最大公约数。

二、在矛盾焦点的成长在与群众的“对话”中探寻平衡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多地被推到各种矛盾和投诉的风口浪尖。从夜间施工的噪音扰民,到餐饮店的油烟排放;从业主违章搭建的投诉,到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背后都牵动着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在这些拉锯和碰撞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核心——对话。

我曾处理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某老旧小区的二楼住户投诉,说一楼新开的餐馆油烟和噪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要求我们立刻关停。我带着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居民的投诉基本属实,餐馆的排烟管道确实安装不规范。起初,我们想直接依据法规下达整改通知书。但餐馆老板情绪激动,他表示自己刚投入全部积蓄创业,如果停业整改,损失巨大。而楼上住户则态度坚决,声称一天不解决就一天不罢休。

面对这种剑拔弩张的局面,我深知一张罚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我记起在处理群众矛盾时学到的经验,耐心倾听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于是,我决定当一个“调解员”。我先是安抚双方情绪,然后分别与他们深入沟通。对楼上住户,我承诺一定依法处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餐馆老板,我解释了法律规定,也表达了对他们创业不易的理解,并主动帮他联系环保设备公司,寻找性价比高的整改方案。来回跑了四五趟,开了两次协调会,最终,餐馆老板同意加装高效油烟净化器并调整排烟口位置,楼上住户也同意给予一定的整改时间。问题解决后,那位之前态度强硬的二楼阿姨,见到我时笑着说:“小伙子,难为你们了。”

这一声“难为”,让我百感交集。它让我体会到,群众并非不通情理,他们要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被尊重、被倾听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扮演城市“翻译官”和“润滑剂”的角色。向上,要将群众的急难愁盼翻译成决策参考;向下,要将政府的管理意图翻译成群众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在群众之间,则要扮演好润滑剂,化解矛盾,增进理解。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执法就是服务”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践行的一种理念。

三、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以“三心”求“三度”的几点建议

作为年轻干部,除了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结合工作中的困惑与反思,围绕如何提升执法透明度、群众满意度以及队伍专业化建设,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来与大家探讨。我将其总结为,以“专业之心、智慧之心、共情之心”来追求城市管理的“法治力度、科技精度、民生温度”。

第一,以“专业之心”,锻造队伍的“法治力度”,提升执法专业化与透明度。当前,社会对城管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工作不仅要合法,更要合情合理,经得起社会和媒体的审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我个人在工作中常感到“本领恐慌”,法律知识不够精、沟通技巧不够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我建议:一方面,深化专业培训的广度与深度。除了常规的法律法规学习,是否可以增加更多关于沟通心理学、矛盾调解、舆情应对等“软技能”的培训?可以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将一线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复盘,共同探讨最佳处理方式,让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的共同财富。另一方面,全力推进执法的透明化建设。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赢得信任的“增信剂”。目前我市在推进“阳光执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利用执法记录仪等。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探索建立更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将非涉密的执法依据、流程、结果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媒体和社会的监督?甚至可以定期举办“城管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代表、学生走进我们的日常工作,亲身体验城市管理的复杂与不易,以此增进理解,化解偏见。

第二,以“智慧之心”,提升管理的“科技精度”,实现更高效的城市治理。**市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了智慧交通、智慧环卫等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我们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利用这些“智慧大脑”。科技不应仅仅是墙上的大屏幕,更应是赋能一线执法的“利器”。我设想,能否通过大数据分析,将“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见”?例如,通过整合12345市民热线、数字城管平台的数据,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出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的高发问题,如违章停车、垃圾堆积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介入,进行宣传引导或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等到问题激化、群众投诉后再去处理。这种由“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的转变,不仅能大幅提升执法效能,更能让城市管理变得像“精准滴灌”,直击问题根源。

第三,以“共情之心”,传递服务的“民生温度”,赢得更高的群众满意度。城市管理,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我在工作中体会到,一次耐心的解释,比十次生硬的处罚更能赢得人心。因此,我建议在队伍建设中,将“共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在执法过程中,推广“说理式执法”,在开出罚单前,先讲清法理、讲透情理。同时,建立更畅通的民意反馈和回访机制。对于群众的投诉和建议,不仅仅是“已办结”就万事大吉,还应有后续的回访,了解群众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这种闭环管理,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责任心。

各位领导、同事们,作为一名年轻的城管人,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这份工作,既需要我们有维护城市秩序的坚定与果敢,也需要我们有面对群众诉求的耐心与温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始终怀着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沉心钻研,勤于思考,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推动**市城市管理事业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力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点赞 0

  • 收藏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