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5年市水利局走访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3

发布时间:2025-11-02

同志们:

今天,我们来到市水利局,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深入了解全市水利系统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省重要讲话精神的进展情况,二是围绕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听取大家对未来水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听了水利局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也看了一些资料,我感到很振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担当实干、锐意进取,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长期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围绕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水利强市这个主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把握我市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我市襟江带湖,水系发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长期因水而忧。做好治水兴水这篇大文章,对我市而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回顾过去几年,全市水利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得到破解,一些事关长远发展的水利大事要事加快办成。

一是防洪减灾屏障更加牢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应对超标洪水、极端天气为重点,系统性重塑防洪减灾体系。通过实施一系列堤防加固、河道整治和蓄滞洪区建设工程,我市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已达到77%,成功应对了多次汛情考验,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和调蓄空间,城区重点易涝点的防洪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二是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面对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我们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全市水资源年总供给量稳定在约39.2亿立方米,供水保障率持续提升。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大幅提高,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靠天喝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同时,我们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

三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常态化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一大批侵占河湖、破坏岸线的顽瘴痼疾得到根治,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步提高。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0210公顷,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大地徐徐展开。

四是水利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在水价改革、水权交易、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智慧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水雨情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监控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为水利行业强监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总书记“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市水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防洪减灾体系仍有薄弱环节,部分中小河流、病险水库的防洪标准依然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依然艰巨,部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不足;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等。这些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站位、深化认识,以“十六字”治水思路统领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这十六个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做好一切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市水利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一项长期而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一,必须把“节水优先”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市虽属丰水地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加之时空分布不均,结构性缺水问题客观存在。“节水优先”就是要求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要彻底改变“先用水、后节水”的传统思维,树立“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刚性约束理念。要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在农业领域要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工业领域要推动水循环利用和工艺节水改造,在城镇生活领域要普及节水器具、创建节水型城市。要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让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必须把“空间均衡”作为一种系统思维和规划方法。“空间均衡”的核心要义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承载能力的关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水利工作而言,就是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要坚持“江湖同治、水陆共治”,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站在整个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科学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要统筹好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河湖生态流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留足空间,为自然生态修复创造好条件。

第三,必须把“系统治理”作为一种科学理念和工作路径。“系统治理”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治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单一目标的治理模式,树立多目标、多功能、系统化的治水观。治理一条河流,不仅要考虑防洪安全,还要兼顾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多种功能;实施一项工程,不仅要评估其经济效益,更要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既要建设必要的水利工程,也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提升水治理的综合效能。特别是要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第四,必须把“两手发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动力保障。“两手发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形成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依法监管,着力解决水利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水利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水价改革、推进水权交易、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等方式,让水资源这一稀缺商品的价值得到体现,用经济杠杆引导和激励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我们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良性互动的水治理新格局。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