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心得感悟交流材料:以条例为纲,铸思想之魂

浏览量:89

发布时间:2025-10-30

近期,单位组织我们专题学习了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坦白说,最初我只是将此看作一次常规的政治学习任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条文,并结合近期工作中的一些观察与思考,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启发。这不仅是一部党内法规,更像是一本为我们基层工作者量身定制的“思想导航图”和“行动说明书”。我开始深刻地反思:为什么要学《条例》?应该如何学?学完之后又该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成为我此次学习的核心收获。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解答“为何要学”的思想困惑

在学习之前,我有时会觉得,思想政治工作似乎是上级领导和党务干部的事情,对于身处业务一线的我来说,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足够了。然而,《条例》的学习彻底扭转了我这种片面的看法。

首先,我认识到,学习《条例》是应对当前复杂环境的“及时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交织碰撞,信息渠道纷繁复杂,这对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构成了不小的冲击。有时,面对一些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或社会上的消极现象,我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而《条例》以党内法规的最高权威形式,系统地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任务和方法路径,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拨开了思想上的迷雾。它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这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我体会到,学好《条例》是做好一切业务工作的“总钥匙”。《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句话我以前听过很多次,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有如此深刻的共鸣。在我所在的*专员办,我们的工作涉及生态保护、资源监管等方方面面,每一项任务背后,都不仅仅是技术和执行层面的问题,更蕴含着政治方向和群众立场。例如,在处理*地区林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时,如果缺乏牢固的思想根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偏差,要么脱离群众,要么忽视了生态保护的政治红线。而《条例》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提醒我,业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思想站位高不高,群众观念牢不牢。

最后,我感悟到,精学《条例》是锤炼个人党性修养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业务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思想上的“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条例》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自我反思。它像一面镜子,让我对照检查自身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不足。比如,是否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在面对群众时,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应有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这是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如何学好”的有效路径

《条例》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听过、看过”的浅表层面,必须入脑入心,化为行动自觉。结合我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工作实际,我认为“如何学好”需要走好三条路径。

第一,从“泛读”转向“精研”,实现由表及里的深化。以往的学习,我有时满足于通读文件、了解大概,缺乏深入地思考和钻研。这次学习《条例》,我尝试改变方法。比如,在读到《条例》提出的理论学习教育、榜样示范感召、关怀服务引导等六种基本方式时,我不再是一扫而过,而是停下来思考:在我当前的工作中,这些方式分别对应着哪些具体场景?在对*保护区的基层护林员进行工作督导时,除了检查制度落实,我是否可以通过分享先进典型事迹来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时,我是否能更多地运用关怀服务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这种带着问题去学、联系工作去悟的方式,让条例的文字“活”了起来,变得具体可感。

第二,从“书斋”走向“田野”,实现知与行的联通。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在基层,在群众之中。《条例》明确对机关、农村、社区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具体任务要求。这对我启发很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办公室和会议室。作为一名在*市工作的专员办干部,我的职责要求我必须深入一线。我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学习《条例》与实地调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去*国家森林公园,我不仅要看它的规划和管理,更要和一线职工、周边村民多聊聊,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诉求。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活思想”,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空对空”。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