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3
发布时间:2025-08-29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集中体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民生工作。2025年以来,**街道办事处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精准化、规范化、长效化为目标,全面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精准施策,全面提升救助工作质效
上半年,街道办事处始终将精准识别、精准救助作为工作的生命线,通过优化流程、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份救助资源都用在最需要的群众身上。
(一)深化政策宣传,确保政策应知尽知。为破解部分困难群众因政策不了解、流程不熟悉而导致的“求助无门”困境,街道将政策宣传工作置于首位。一方面,依托街道及各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实体阵地,设立社会救助政策咨询专窗,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核心政策的申请条件与办理流程。另一方面,组织社区网格员、民政专干和志愿者组成政策宣讲小分队,结合日常巡查走访,深入居民小区、沿街商铺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宣传手册超过3000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超过500人次。此举打破了以往“人找政策”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政策找人”的主动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政策在辖区内的知晓率和通达度。
(二)细化入户核查,确保对象精准无误。精准识别是精准救助的前提。为确保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街道严格执行“逢进必核、定期复核”的原则。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牵头,联合社区网格员,对所有新增及复审的救助申请家庭开展100%入户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看、问、听、查”四步工作法,实地查看申请家庭的居住环境、生活设施,详细询问家庭成员构成、健康状况、就业收入及实际支出等情况,并认真听取左邻右舍的侧面评价。同时,对照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新申请及复审家庭入户调查150余户次,通过精细化核查,成功劝退不符合条件的申请5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3户新增家庭纳入保障范围,有效防止了“错保”“漏保”现象的发生。
(三)优化评审程序,确保过程公开透明。为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街道全面推行并优化民主评议机制。对于经入户核查初步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均提交至街道社会救助民主评议会进行审议。评议会成员由街道领导、社会事务办负责人、社区民政协理员、人大代表、党代表以及居民代表等多方人员构成,确保了评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会上,社区工作人员会详细介绍申请家庭的基本情况、困难原因及入户核查的结论,并展示相关影像资料。与会代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投票表决,评议结果当场公布,并由纪工委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督。评议结束后,拟救助家庭名单及救助标准均在社区公示栏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强化数据支撑,救助成效稳步显现。截至2025年6月30日,**街道社会救助工作覆盖面与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目前,辖区内共有在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5户296人,上半年累计发放低保金约165万元;特困供养人员25人,累计发放供养金约28万元。此外,街道积极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解难”的作用,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家庭给予及时援助,上半年共实施临时救助22例,惠及群众58人,发放临时救助款物合计约11.5万元。各项救助资金均通过社会化方式精准、足额发放到位,发放准确率达到100%,为辖区困难群众构筑了坚实的生活保障。
二、立足长效发展,持续探索救助机制创新
在做好常规性救助工作的同时,街道着眼于长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救助工作从“兜底线”向“促发展”延伸。
(一)构建主动发现预警体系。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街道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与动态监测机制。要求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重点关注辖区内重病、重残、失业、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家庭,一旦发现潜在的生活困难风险,立即上报至街道社会救助处置平台。同时,街道加强与卫健、医保、残联、退役军人服务站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建立信息共享与比对机制,定期交换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筛查出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潜在对象,由街道和社区主动介入、上门核实,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被及时发现、及时救助。
(二)推进数字化智慧救助建设。顺应数字化改革浪潮,街道正积极探索构建“智慧救助”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实现申请、审核、审批、发放、监管的全流程线上办理与动态追踪。通过引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可实现与公安、人社、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对接,自动比对申请人的户籍、收入、财产等信息,大幅提升审核效率与准确性。未来,平台还将开发风险预警模块,基于数据模型对困难家庭进行风险画像,实现对潜在危机的主动预警与干预。此举不仅能提升基层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救助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三)完善多元化综合评估模式。为确保救助工作真正满足群众需求,街道正在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群众满意度评估体系。改变以往仅注重结果评估的单一模式,转为“过程+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估。计划每季度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救助对象,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其在政策知晓度、办事便捷度、人员服务态度以及问题解决实效等方面进行满意度测评。评估结果将作为衡量社区救助工作成效、优化服务流程的重要依据,形成“服务-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倒逼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