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0
发布时间:2025-08-28
第一篇:在2025年全市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推进会上的主持词
同志们:
现在开会。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全市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疾控体系改革和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近期系列工作会议精神与新阶段工作要求,系统总结今年1至8月份全市相关工作进展,科学分析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模式向协同化、融合化、高效化转型升级,切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本次会议议程共有四项:一是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二是传达学习全省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融合工作专题会议精神;三是听取部分单位交流发言;四是请市委书记*同志作重要讲话。
首先,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开展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我们要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贯穿始终。当前,全球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家层面正纵深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强调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推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壁垒,强化体系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真正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市上下务必站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
………………
接下来,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传达学习全省会议精神。近期召开的全省专题会议,全面总结了我省在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卫生应急处置效能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尖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协同机制不畅、基层网底不牢、专业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市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我省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医防协同融合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为重要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配置优化、信息平台构建、人才队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全省会议的精神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学习好、领会透、落实好。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交流发言。请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县区政府、市人民医院四家单位作现场发言。
……………………
感谢以上单位的精彩分享。他们的实践表明,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协同到位,我们就能够在医防协同融合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提升整体防控效能。
...
第二篇:在2025年全市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疾控体系改革和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及省级最新工作要求,总结前期工作进展,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当前全球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求“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推进医防协同融合,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是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准确把握医防协同融合新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已成为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医防协同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或职能叠加,而是对传统防控模式的系统性重塑,是关系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它要求打破防治壁垒,贯通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调溯源、检验检测、应急处置、临床救治、康复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形成防控治管一体化的高效体系。
(一)坚持人民至上,筑牢健康安全屏障。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理念必须贯穿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要着力补齐基层防控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城乡统筹、公平可及、服务同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防控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要持续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自我防护能力,构筑起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立足系统观念,优化协同融合机制。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进医防协同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视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项要素高效协同。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卫生健康、疾控、教育、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要着力完善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细化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撑、人才培训、联合演练等方面的合作内容与形式。要推动建立“平急结合”的运行模式,平时注重能力储备与风险监测,急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要探索建立基于区域健康信息的协同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信息的实时交互与充分利用,为科学决策和精准防控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提升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三)聚焦能力建设,提升专业防控水平。能力建设是确保医防协同融合落地见效的关键支撑。要围绕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核心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员培训,引进先进技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要重点提升早期识别能力,完善覆盖全市的传染病监测哨点网络,优化监测方案,提高分析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要大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病原体鉴定、病毒溯源和快速检测能力。要强化流调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流调效率与质量。要提升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救治资源储备与多学科协作诊疗水平。同时,要加强科研攻关与国际合作,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与科技前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防控决策和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夯实应对重大疫情的专业基础。
(四)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法治是推进医防协同融合的重要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本市公共卫生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要明确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范信息报告、疫情发布、防控措施实施等行为。要健全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医防协同融合相关技术规范、工作指南和管理标准。要完善应急物资保障法规政策,建立统一的采购、储备、调配机制。要研究制定促进人才流动、激发机构活力的激励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营造依法防控、依法治理的良好环境,推动医防协同融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发展。
二、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全力构建医防协同融合新格局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在于推动医防协同融合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隔离墙”,这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持续攻坚,着力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协作联动、运行高效的医防协同融合新格局。
(一)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筑牢前沿哨点。一是完善监测网络布局。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交通场站等重点场所的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染病监测哨点网络。优化监测方案,动态调整监测病种和指标,提高监测系统的代表性和敏感性。加强病原学监测,提升对未知病原体和变异株的发现识别能力。二是强化信息分析研判。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监测信息整合共享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相关信息的实时汇聚与自动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海量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预警,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定期研判和及时研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三是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建立健全预警信息触发响应流程,明确不同级别预警下的启动条件、响应部门和应对措施。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开展核实调查、采取控制措施。开展常态化预警响应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不断提升基于场景的实战能力,确保监测预警体系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二)强化流调溯源能力,精准锁定源头。一是建强专业化流调队伍。整合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卫生组织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力量,组建数量充足、训练有素、机动高效的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流调队伍。加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沟通技巧等核心能力培训,定期开展技能竞赛和实战演练。建立流调人员资格认证和激励机制,保持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二是规范流调工作流程。制定和完善不同场景、不同传染病疫情的流调工作指南和技术规范,明确流调启动、组织实施、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报告撰写的标准和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和应用移动流调终端,提高信息采集、上报和分析的效率与质量。加强流调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及时。三是深化多部门协作溯源。建立公安、工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参与流调溯源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信息共享流程。综合运用传统流调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精准追踪密切接触者、排查感染来源、划定风险区域。加强溯源攻关,整合基因组测序、环境监测等多源数据,提高疫情传播链条还原的精准度,为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三)优化应急救治网络,保障患者救治。一是完善医疗救治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全市传染病救治资源,明确定点救治医院和后备医院的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加强定点医院负压病房、ICU床位、呼吸机、ECMO等关键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建立分级分层、综合连续的医疗救治体系,明确轻症、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分类收治原则和转诊流程。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二是提升医疗救治技术水平。加强传染病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和推广先进诊疗技术。制定和完善各类传染病的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规范救治行为。强化医院感染控制,严格落实预检分诊、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等措施,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建立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三是畅通救治绿色通道。建立患者从发现、转运到收治的无缝衔接机制。确保急救车辆、人员配备到位,转运流程安全规范。优化医院内部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做好血液保障、药品供应、医疗设备调配等支撑工作。关心关爱医务人员,落实相关待遇保障,保持队伍持续战斗力。
...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