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0
发布时间:2025-08-10
2025年,我局共收到县政协转办的委员建议37件,内容涵盖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领域,集中反映了广大群众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期盼。局党组高度重视,将建议办理作为践行“三农”工作重心的具体行动、密切联系政协委员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提升农业农村工作质效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精准施策、闭环管理”原则,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包案、责任股室主办、办公室督办”的四级责任体系,实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销号式办结”工作机制,推动37件建议全部按时办结,其中“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29件(占比78.4%),“正在解决或列入规划逐步解决”8件(占比21.6%),委员反馈满意率达100%。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聚焦“粮安根基”,以硬核举措答好“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必答题
委员建议中,涉及粮食安全的共8件,占总数的21.6%,集中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撂荒地整治长效化”“种业振兴与技术推广”等问题。我们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以建议办理为契机,打出“建管护一体、产加销协同”的组合拳。
针对县政协委员、农业农村界别组组长李XX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建议》(第12号),我们组织专班深入12个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重建设轻管护”“排灌设施老化”等问题。对此,我们创新推出“三有三化”管护模式:明确“有主体、有经费、有考核”的管护责任,推行“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测+专业化队伍定期维护+群众化参与日常管护”的立体管护机制。例如,在姚庄镇试点“田长+网格员+农户”三级管护体系,将2.3万亩高标准农田划分成4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和设施维护,今年以来累计修复损毁渠道18处、机耕路5公里,农田灌溉保证率从85%提升至92%。同时,我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地力提升有机结合,在全县推广“绿肥轮作+有机肥替代”技术,选择7个乡镇建设2万亩示范片,经测产,示范片水稻单产较普通农田增产8.6%,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2个百分点。
针对县政协常委、经济界委员王XX提出的《关于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建议》(第25号),我们联合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等部门开展“撂荒地清零”专项行动。通过卫星遥感比对、入户走访核查,精准摸排出撂荒地1.2万亩,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原则分类整治:对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的6000亩撂荒地,由村集体牵头流转给种粮大户,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对零星分散的4000亩撂荒地,引导农户自主复耕或委托村集体代耕;对因缺水撂荒的2000亩地块,实施“小农水”改造工程,新增提灌设备32台套。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1.15万亩,剩余500亩正结合秋收后土地整理加快推进。为巩固整治成果,我们还将撂荒地整治纳入乡镇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挂钩,建立“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确保“不漏一块、不荒一季”。
在种业振兴方面,针对科技界委员张XX提出的《关于加强本土特色品种保护的提案》(第31号),我们组织县农科院、种子管理站对县域内传统农作物品种开展普查,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收录水稻、玉米、蔬菜等地方品种23个,其中“XX红米”“高山莴笋”等5个品种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联合省农科院开展提纯复壮技术攻关,成功选育出“XX红米2号”,抗病性提升30%,亩均增产120斤,目前已在马鞍镇建立500亩繁种基地,预计明年可推广种植2000亩。
二、紧扣“产业振兴”,以特色路径激活“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新动能
委员建议中,涉及特色产业发展的共11件,占总数的29.7%,重点关注“茶产业升级”“中药材产业链延伸”“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领域。我们坚持“链式思维”,推动从“种得出”向“卖得好”“效益高”转变。
县政协农业界委员、县茶业协会会长陈XX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5号),切中我县茶产业“有规模缺品牌、有产品缺附加值”的痛点。我们深入分析后,制定“三大提升工程”:一是品质提升,推广“生态茶园+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技术,在云岭、龙潭等核心产区建设10个千亩标准化茶园,带动全县茶园绿色防控率达85%;二是加工提升,引进智能化茶叶生产线3条,支持茶企开发“冷泡茶”“茶粉”等新产品,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增至4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12个;三是品牌提升,策划“XX高山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王争霸赛”、入驻京东农场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今年春茶期间,区域公用品牌茶叶均价同比上涨25%,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20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陈XX委员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建议办理既有顶层设计,又有落地举措,让我看到了茶产业‘破圈’的希望!”
针对工商联界委员刘XX提出的《关于延长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议》(第18号),我们聚焦我县黄精、白及等道地药材,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一方面,支持县中医院与药企合作研发黄精膏方、白及面膜等产品,目前已取得2项发明专利,其中黄精膏方进入省药监局备案阶段;另一方面,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引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配套仓储冷链设施,解决药材“难储存、易损耗”问题。今年1—7月,全县中药材加工产值达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2800元。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们采纳科技界委员周XX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提案》(第29号),对“XX蜂蜜”“XX笋干”等7个地理标志产品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建立“产地溯源+质量检测+市场巡查”监管体系,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3起,规范电商平台上架产品标识20余个。目前,“XX蜂蜜”已成功入驻盒马鲜生,“XX笋干”在长三角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品牌溢价效应逐步显现。
三、围绕“乡村建设”,以民生温度绘就“望山见水、乡愁可寄”新画卷
委员建议中,涉及乡村建设的共9件,占总数的24.3%,主要反映“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我们坚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把乡村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战场。
县政协无党派界委员吴XX提出的《关于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建议》(第7号),针对部分地区“重建轻管”“设施闲置”问题,我们创新推行“门前三包+积分制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全县136个行政村推广“清洁户”评选,将庭院卫生、垃圾投放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引入专业环卫公司负责村庄公共区域保洁,政府按“人口+面积”核拨经费,不足部分通过“一事一议”由村民自筹。例如,在合兴镇试点“物业进乡村”,成立村集体控股的环卫服务公司,招聘本村村民担任保洁员,既解决了设施管护问题,又为30余名脱贫户提供了稳定岗位。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率达98%,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较去年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针对教育界委员赵XX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提案》(第15号),我们将文化礼堂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有机结合,在20个村(社区)开展“文化礼堂+”改造提升工程:有的增设“乡贤讲堂”,邀请老党员、非遗传承人讲述乡史故事;有的设置“家宴中心”,规范红白事办理标准,单场宴席费用从8000元降至3000元左右;有的打造“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今年“七一”期间,全县文化礼堂共开展活动68场,参与群众超1.2万人次,真正成为“聚人气、传文化、树新风”的主阵地。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我们吸纳文旅界委员孙XX提出的《关于加快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建议》(第33号),对全县21个传统村落进行“一村一策”规划。其中,对保存完好的水尾村,投入300万元修复古桥、古宅,引入非遗工坊、民宿客栈,打造“古村+非遗+旅游”示范点,今年以来接待游客1.5万人次,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销售手工艺品人均增收1.2万元;对部分房屋倒塌的古村落,采取“政府补贴+村民自筹”方式修缮,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旅游厕所等设施,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