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2
发布时间:2025-08-10
2025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县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主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统筹推进民生保障、就业帮扶、康复服务、权益维护等重点任务,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呈现“基础更牢、服务更优、氛围更暖”的良好态势。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聚焦精准兜底,织密民生保障“暖心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上半年,我们坚持把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为目标,通过“动态监测+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力筑牢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线。年初,我们即联合民政、乡村振兴、医保等7个部门印发《2025年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专项提升行动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残疾人动态监测台账,组织120名基层残联工作者、村(社区)专职委员走村入户,对全县2.3万名持证残疾人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关注低保边缘家庭、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等特殊群体。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马鞍镇王家坪村肢体残疾人李大姐一家因丈夫突发重病陷入困境,其子正读高二,家庭月收入仅1800元。工作人员立即启动“急难救助”程序,3个工作日内为其申请到临时救助金1万元,并协调教育部门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解了燃眉之急。类似这样的案例,上半年全县共排查发现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176户,均通过“一人一档、一户一策”落实了针对性帮扶。在政策落实上,我们坚持“应享尽享”原则,上半年累计为1.2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876万元,为980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693万元,两项补贴发放准确率达100%;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与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有效衔接,将32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协调医保部门将23项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报销目录,为680名残疾人办理“一站式”医疗费用结算,报销比例较普通群众提高1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全市率先试点“残疾人保障证‘跨省通办’+上门办”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由乡镇残联专委携带设备上门核验,上半年累计上门办理证件127本,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民生保障既要“兜得住底线”,更要“暖得了人心”。只有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米”,把服务做到残疾人心坎上,才能让残疾人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聚力就业赋能,铺就融合发展“幸福路”。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上半年,我们围绕“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目标,创新开展“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创业扶持”全链条服务,全力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针对残疾人就业需求分散、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我们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季”活动,根据残疾类型、年龄层次和就业意愿,开设电商运营、手工编织、盲人按摩等6类实用课程,累计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残疾人320人次。其中,针对视障残疾人开设的“盲人保健按摩进阶班”尤为受欢迎,邀请省级盲人按摩大师授课,结课后15名学员全部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已有12人在县城按摩店实现稳定就业,月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家住永安街道的陈师傅,曾因视力障碍长期赋闲在家,参加培训后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现在有了一技之长,不仅能为家庭分忧,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在岗位对接方面,我们创新搭建“残联搭台、企业参与、残疾人受益”的供需平台,联合工业园区、商贸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爱心岗位”120个,涵盖后勤保障、文印客服、手工制作等岗位。4月份举办的“春风送岗·助残就业”专场招聘会,吸引37家企业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89人,其中23名残疾人通过面试顺利上岗。我们还与县内重点企业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推动2家企业设立“残疾人就业示范岗”,通过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上半年,全县新增残疾人就业186人,其中按比例就业102人、集中就业35人、灵活就业49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58%,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对于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我们提供“资金+技术+服务”全周期支持。设立“残疾人创业扶持基金”,上半年发放创业补贴21万元,重点扶持残疾人创办的种植养殖合作社、电商工作室等经营主体;联合农业农村局、电商协会开展“助残创业乡村行”活动,邀请农技专家、电商达人深入乡镇开展指导,帮助12名农村残疾人掌握特色种植、直播带货等技能。例如,肢体残疾人张大姐在残联帮助下,通过短视频平台销售自家种植的高山茶叶,月销售额突破2万元,还带动5名周边残疾人参与包装、发货,形成了“一人创业、多人增收”的良好效应。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残疾人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只有让残疾人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消除偏见、促进融合,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
三、聚智精准康复,托起健康成长“新希望”。康复是残疾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最迫切的需求。上半年,我们以“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为目标,聚焦0—17岁残疾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优化康复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针对残疾儿童康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关键,我们联合卫健部门开展“残疾儿童筛查月”活动,组织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专家团队深入全县21个乡镇,为3800余名0—6岁儿童进行免费筛查,新发现疑似残疾儿童42名,均及时转介至定点康复机构。目前,全县在训残疾儿童156名,其中接受康复救助的128名,救助覆盖率达82%,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家住高桥乡的听障儿童小宇,2岁时被筛查出听力障碍,在残联的帮助下适配了人工耳蜗,并进入定点机构接受语言训练。如今5岁的小宇已能清晰说话,即将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他的母亲激动地说:“感谢残联的帮助,让孩子听到了世界的声音!”在成人康复服务方面,我们重点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和肢体残疾人。一方面,加强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为全县2300余名持证精神残疾人建立“一人一档”,落实“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随访”服务,上半年累计开展服药指导、心理疏导等活动45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2%;另一方面,针对肢体残疾人需求,开展“辅具适配精准化”行动,组织康复专家入户评估,为860名残疾人适配轮椅、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适配准确率达95%。特别针对农村地区残疾人出行不便问题,我们创新“流动辅具服务车”模式,每月到偏远乡镇巡回服务,累计上门适配辅具120余件,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康复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考虑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服务,才能让康复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