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18
发布时间:2025-07-22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专题党课的形式,聚焦“作风建设”这一主题,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心区”的现实需要。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关系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作风建设,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纪律规定,持续深化纠治‘四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新时代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区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中心区”建设全面提速的关键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多重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在干部,核心在作风。今天,我结合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围绕“为什么抓作风、抓什么样的作风、怎么抓作风”三个问题,与大家作一次交流。
一、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政治内涵,切实增强“抓作风就是抓发展”的行动自觉
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格、道德境界的具体反映。抓作风建设,本质上是政治要求、政治责任,必须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作风建设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从革命战争年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纪律规定,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区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抓作风建设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检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不是“软任务”,而是必须扛牢的“硬责任”。只有以过硬作风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区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第二,作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1—6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创新动能还不够强(R&D投入强度*%,低于全市平均*个百分点)、民生短板还比较多(老旧小区改造仅完成年度计划的*%)。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客观条件限制,更有干部作风不实的因素。比如,有的干部面对复杂问题“推拖绕”,有的面对竞争压力“躺平混”,有的面对群众诉求“冷硬横”。可以说,作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中梗阻”“绊脚石”。只有以作风建设破题,才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源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第三,作风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举措。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呼我应”平台等,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累计办结群众诉求*件,满意度*%),但仍有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对群众诉求“打太极”,承诺的事“石沉大海”;有的下基层“走秀式”调研,“身入”不“心入”;有的执法服务“一刀切”,伤害群众感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割裂党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连心工程”,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在*区蔚然成风。
二、精准聚焦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刀刃向内“治顽疾”
作风建设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从区委巡察、督查考核、群众反映等渠道看,当前我区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不”:
一是“站位不高”的“软骨病”。有的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工作要求“上热下冷”,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有的大局观念缺失,“一亩三分地”思想严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理论学习“走过场”,对新发展理念一知半解,谋划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比如,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个别部门以“权限不够”“资金不足”为由,对企业提出的配套设施需求久拖不决,影响项目落地进度。
二是“担当不足”的“躺平症”。有的干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绕道走”,遇到矛盾问题“踢皮球”;有的“怕出错、怕问责”,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拍板的不拍板,该落实的不落实;有的“争功诿过”,出了成绩抢着要,出了问题忙着推。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某街道对群众反映的“飞线充电”问题,以“无专项经费”为由拖延整改,导致居民反复投诉,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三是“落实不力”的“漂浮病”。有的干部“重部署轻落实”,把说了当干了、干了当干成了;有的“重留痕轻实效”,工作满足于“材料漂亮”“台账齐全”,实际效果“雨过地皮湿”;有的“重形式轻内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群众获得感不强。比如,某部门为迎接检查,临时组织人员“补台账”“造数据”,被区委督查组当场指出,造成不良影响。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