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29
发布时间:2024-07-27
第一篇: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委是中国共产党在高等学校的基层组织,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着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思政课建设状况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高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突出政治性、体现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突出政治性,准确理解思政课“关键课程”的重要定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大相径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开设思政课本质上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思政课贯穿大中小学三个学段。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各学段思政课的目标任务,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关键课程”的特殊地位。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全局中,高校党委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又是高校内部改革发展的决策者。
高校党委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各项要求,将政治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坚决,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委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既拿好接力棒,更把好“出口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委要坚定贯彻党中央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的工作要求,健全校院两级思政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二、体现规律性,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遵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内在规律性,只有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才能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三个规律。
(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事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不同,思政课具有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从党和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意义。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除了达到“四有”好老师的一般性标准,还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要”的专业性素质。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高校思政课具有教育属性,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能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讲授是否得法,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思政课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准确把握教学要点,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继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他们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震荡与洗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高校思政课建设要遵循这一规律,照顾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
第二篇:在全市高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上的强调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育人模式等方面稳步革新,通过激活思政课建设“新引擎”、打造思政课教师“新高度”、探索思政课融合“新样态”,构建“三新”格局,推动思政课建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激活思政课建设“新引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打好创新创效“组合拳”、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强化政策牵引力。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教师及学生党支部”三级联动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等文件精神,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任务,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二是强化政策支撑,放大制度推动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校整体推进、教务部门牵头抓总、二级学院推进落实、相关部门联动、教师主体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教学单位要抓好政策驱动工作,制定二级学院“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要求配齐、充实、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经费保障,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建设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第二,要建强师资队伍,打造思政课教师“新高度”。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围绕既打造高效课堂又提升教学质量这一重要环节优化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养,锻造“大师资”、筑牢“大阵地”。一是树立职业信仰,激发教师内驱力。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高校要持续强化思政课教师备、教、改、辅、考及读、讲、听、写、导等基本功,锤炼思政队伍“真本领”,激发思政课教师对职业信仰和教学内容的深度认知,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舆情研判能力、话语转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价值引领能力以及危机应对能力。二是铸就“硬核”队伍,高质量做好“三个着力”。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打造一支知识扎实而渊博的理论研究队伍,力争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骨干队伍,陆续涌现出承担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荣誉的优秀骨干教师。
...
第三篇:在全市高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懂“真理”、识“学理”、明“事理”。要通过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道,讲深思政课“真理”。思政课的真理性,在于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讲深思政课“真理”,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也要让思政课堂说家常话,把深邃的思想讲透彻、深奥的理论讲鲜活。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我们要坚持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二是努力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要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激励学生直面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三是在“学深”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回应时代关切,理性应对风险挑战。
第二,要遵循“三大规律”之道,讲透思政课“学理”。思政课的学理,在于其始终遵循思政课堂规律,让学生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讲透思政课“学理”,既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其豁然开朗。一是遵循“三大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遵循规律、讲透道理,才能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功能。二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数字化时代构建了教育数字化新样态,我们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数智化、教学对象的分众化以及教学模式的沉浸化,以数字化技术打造思政课新生态。三是在“悟透”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深化学生对“四史”的认识,引导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
...
点赞 2
收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