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10-3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创新之问”专题务虚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省委提出的47个“创新之问”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立足*县发展实际,共同研究探讨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谋深谋实“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远未来的发展思路与举措。刚才,县工信局、县招商服务中心、县文旅局等几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围绕各自牵头的问题,汇报了思考和进展,相关县领导也作了很好的补充发言,讲得都很深入、很具体。总的来看,大家对“创新之问”的认识是深刻的,思考是深入的,谋划是务实的。
省委在今年7月的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47个重大问题,这既是对新发展阶段时代命题的深邃洞察,也是对全省上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集体“点题”和“发令”。这47个“创新之问”,字字千钧,问的是发展路径、是发展动能,更是发展未来。对*县而言,这不仅是必须答好的“发展考题”,更是必须扛起的“责任考卷”。我们能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以“创新之举”破解“发展之困”,能否以思想的“破冰”引领行动的“突围”。因此,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学习研讨会,更是一次思想解放、凝聚共识的动员会。下面,围绕如何答好“创新之问”,奋力谱写*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视现实,在肯定成绩中找准创新的时代方位
“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县上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预计到今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迈上新的台阶,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增势,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为我们应对挑战、谋求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照省委“创新之问”所揭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迅猛发展态势,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瓶颈亟待破解。一是产业结构“转”的阵痛依然明显。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培育期,规模不大、链条不长,产业能级整体偏低,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强大支撑。二是创新能力“强”的支撑仍显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缺少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链主”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资源要素“活”的效益还未充分释放。部分土地、厂房等存量资产闲置,数据、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体制机制“改”的动力需要持续激发。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有所减弱,营商环境与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差距,服务效能仍有提升空间。这些问题,正是省委“创新之问”在我们*县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必须攻克的“娄山关”。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创新之问”作为审视工作、发现问题、推动发展的“透视镜”和“金钥匙”,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思想的领先带动发展的率先。
二、深刻领会,在对标对表中答好创新的“发展考题”
省委提出的47个“创新之问”涵盖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改革等七个方面,系统性强、针对性强。我们必须逐条逐项地学习研究,并结合*实际,找到我们的答题方向和破题路径。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围绕产业能级跃升,答好“实体经济如何固本强基”之问。制造业是立县之本、强县之基。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要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产业当作“包袱”,而是要将其视为转型升级的基础。要引导我们的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县工信局要牵头制定新一轮“万千百”技改行动计划,力争“十五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二要推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我们已经初步布局了*新材料、*食品等新兴产业。下一步,关键是做大规模、做长链条。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抢抓行业发展风口,积极谋划建设“一区多园”产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努力,将其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要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基地”的模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落地。三要推动未来产业“孕育生根”。要紧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一到两个有基础、有潜力的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通过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支持应用场景开发等方式,播下未来的“种子”。
第二,围绕有效投资驱动,答好“发展动能如何接续转换”之问。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投资是增长的发动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质量的投资来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增强后劲。一要以前瞻思维谋划项目。“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这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县发改委和各部门要摆脱“就项目谋项目”的惯性思维,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和省市部署要求,围绕我们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系统性谋划一批牵动性强、支撑作用大的重大项目。目前,我们已初步梳理谋划了“十五五”时期重大项目超过60个,总投资预计超过500亿元。这个项目库还要动态更新、滚动实施,确保始终有“源头活水”。二要以精准招引集聚项目。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县招商服务中心要转变招商理念,从“捡到篮子都是菜”向“提着篮子精选菜”转变。要围绕我们的主导产业链条,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地图”,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要有新突破。三要以优质服务建设项目。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等改革举措,为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让项目引得来、落得快、建得好、发展好。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