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某市“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

浏览量:59

发布时间:2025-10-24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克服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总体工作情况

“十四五”时期,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截至2025年底,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从“蓝图”变为“实景”。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各领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和重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合力,确保了规划实施的正确方向和强大执行力。

(二)聚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围绕休闲食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区域性产业集散中心,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二是培育新兴动能。前瞻布局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三是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提升城市能级。高标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强化互联互通。完成XX高速公路、XX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五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0万户。二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逐年提高。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盘活了存量资源,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

(五)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系统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路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通道正在逐步打通。

(六)突出民生为本,全力增进人民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援企稳岗、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引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兜底保障网更加牢固。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短板和弱项是我们在“十五五”时期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我市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尚未根本扭转,新旧动能转换仍处于胶着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亟待加快。

一是传统产业路径依赖严重。部分传统制造业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一些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在日益趋紧的环保和能耗约束下,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产业惯性,其退出和转型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既占用了大量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也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是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虽然我们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总体上仍处于“星星之火”阶段,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多数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不足,产业链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难以形成强大的集群竞争优势和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三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市多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存在“卡脖子”风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薄弱,无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导致产业整体仍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价值链提升缓慢。

(二)创新驱动能力亟待增强,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我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一是创新投入产出效益偏低。尽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在增长,但占GDP比重仍低于省内先进地区水平。更为关键的是,创新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存在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与本地产业需求结合不紧密,“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创新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创新主体活力不足。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独立的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创新活动多为小改小革,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部分龙头企业也满足于应用技术和模式创新,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投入意愿不强,导致我市源头创新供给能力薄弱。

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困难。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地处内陆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薪酬待遇、事业平台、生活环境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导致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不进、留不住”。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大量外流,人才结构性短板突出,成为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最大瓶颈。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