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作风建设专题“回头看”问题清单(20条)

浏览量:58

发布时间:2025-08-25

一、学习研讨方面(5个)

1.学习内容是否存在“碎片化”,未系统覆盖纪律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核心要求?部分单位仅零散学习领导讲话摘要,未组织研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相关条款,导致党员对“禁止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务接待标准”等具体要求掌握模糊。例如,某基层单位在学习中仅播放10分钟解读视频,未开展原文学习,后续检查中发现3名干部不清楚“公务用车使用范围”。

2.研讨是否流于形式,未结合岗位实际查摆潜在风险?一些部门研讨时“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岗位职责的深度分析。如某窗口单位在研讨中仅泛谈“服务群众”,未针对“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可能引发的吃拿卡要风险”“群众赠送土特产如何规范拒绝”等具体场景展开讨论,导致后续出现1起工作人员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茶叶的问题。

3.学习是否覆盖所有层级,存在“上热下冷”现象?部分单位学习教育仅停留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层面,对基层一线人员覆盖不足。例如,某国企在“回头看”中发现,总部机关开展了5次学习,而下属车间仅开展1次,且参与人员不足60%,多名一线职工对“违规操办婚丧喜庆”的界定标准完全不了解。

4.是否存在“学用脱节”,学习成果未转化为具体措施?一些单位学习后未制定针对性改进举措,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如某县区在学习中强调“精简会议”,但未结合实际制定“会议审批流程”“时长限制”等具体办法,3个月内仍召开了12次可合并的业务会议,与学习要求脱节。

5.学习效果评估是否缺位,未通过测试等方式检验成效?多数单位未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仅以“签到表”“会议记录”作为完成依据。例如,某市直部门在“回头看”中对20名干部进行突击测试,发现11人不能准确回答“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的具体表现”等基础问题,暴露出学习浮于表面。

二、查摆问题方面(5个)

6.查摆是否避重就轻,对显性问题遮掩、隐性问题忽视?部分单位在查摆问题时“挑软拣硬”,对“办公用房面积超标”“公车私用”等显性问题轻描淡写,对“电子红包收礼”“快递邮寄礼品”等隐形变异问题避而不谈。例如,某单位自查报告中仅提及“会议材料打印过多”,未涉及“通过微信转账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节日红包”的隐性风险,后续被上级督查发现2起相关问题。

7.是否对照最新要求动态更新问题清单,存在“老问题反复查、新问题无人管”?一些部门未结合中央最新通报案例更新查摆重点,对“数字化形式主义”(如过度要求工作群打卡、重复填报电子表格)等新问题缺乏关注。如某乡镇仍沿用2020年的问题清单,未加入“疫情防控中违规发放补助”“短视频平台变相公款旅游”等新情形,导致出现1起干部用公款购买抖音推广服务的违规行为。

8.是否深入基层调研,查摆问题脱离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部分单位查摆问题仅靠“内部座谈”,未面向群众征求意见,导致遗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例如,某县民政部门自查时未发现“低保审批中存在的推诿扯皮问题”,但“回头看”中通过群众问卷发现,有23%的受访者反映“工作人员要求提供不必要证明”,这一问题未被纳入前期查摆范围。

9.对历史问题整改是否“打折扣”,存在“纸上整改”现象?个别单位对过往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彻底,仅以“情况说明”代替实际整改。如某单位2023年被指出“公务接待陪餐人数超标”,2024年“回头看”时发现,该单位仅修订了制度,但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提醒,且2024年1-5月仍有3次陪餐人数超标的记录。

10.是否存在“选择性查摆”,对“关键少数”监督缺位?一些部门查摆问题时侧重普通干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存在盲区。例如,某局在自查中仅指出科员“加班餐超标”,未查摆局长“违规使用单位车辆回家探亲”“在私人会所接待客商”等问题,直到上级巡察时才被发现。

三、组织领导方面(5个)

11.“第一责任人”是否切实履责,存在“甩手掌柜”现象?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亲自部署、过问学习教育“回头看”工作,将任务全部交由纪检部门或办公室,导致推进力度不足。例如,某单位党委书记在“回头看”期间仅参加1次动员会议,未审阅问题清单、未听取整改汇报,后续检查中发现该单位问题整改完成率仅40%,远低于平均水平。

12.班子成员是否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领域督导不力?一些班子成员认为“回头看”是纪检部门的事,对分管科室的学习教育疏于指导。如某副县长分管的民政系统在“回头看”中问题较多,但该副县长未参加分管部门的任何一次学习研讨,未对低保发放、救助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进行提示,导致出现2起优亲厚友的违规案例。

13.牵头部门是否统筹协调到位,存在“单打独斗”现象?部分单位由纪检组单独推进“回头看”,未联合办公室、人事、财务等部门形成合力。例如,某区政府办公室未与财政局联动,导致在检查“三公经费”时,仅查看账面支出,未核实“会议费转嫁下属单位”的问题,直到审计部门介入才发现,该区2023年有5次会议费用由下属国企垫付。

14.是否建立长效机制,存在“一阵风”式推进倾向?一些单位“回头看”仅为应付检查,未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如某单位在上级部署后突击开展1个月学习整改,但未将八项规定精神学习纳入年度党建计划,也未建立季度自查、半年通报等制度,“回头看”结束后3个月内,违规问题反弹率达40%。

15.对整改责任是否“层层压实”,存在“责任下移”现象?个别单位将整改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机关层面“只提要求不解决问题”。例如,某市直部门在发现下属单位“办公用房紧张导致面积超标”后,未统筹协调房源调整,仅要求下属单位“自行整改”,导致问题拖延半年未解决,期间还被上级通报批评。

四、开门教育方面(5个)

16.是否公开学习教育进展,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多数单位未将“回头看”的学习计划、整改清单等向群众公开,导致监督渠道不畅。例如,某乡镇在“回头看”中开展了多项整改,但未通过政务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群众对“违规收费问题是否解决”“低保发放是否规范”等不知情,满意度调查显示仅有28%的群众了解此次活动。

17.征求意见是否“走过场”,未真正倾听群众呼声?一些单位征求意见时仅发放纸质问卷,且设置在机关大厅,普通群众难以接触。如某社区服务中心在征求意见时,仅向办事群众发放50份问卷,未深入小区走访,导致遗漏“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刷短视频”“对老年人态度生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18.是否存在“怕揭短”心理,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不及时?个别单位对群众举报的问题“捂盖子”,处理不及时或敷衍了事。例如,某单位收到群众举报“某科长接受宴请”,但未开展核查,仅以“没有证据”为由搁置,3个月后该科长再次因同类问题被查处,造成不良影响。

19.开门整改是否有实效,整改结果未向群众反馈?部分单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整改后,未及时反馈结果,导致群众参与感不强。如某医院在“回头看”中收到群众“挂号排队时间长”的建议,虽增设了2个窗口,但未通过公告、电话等方式告知提议群众,群众仍认为“问题未解决”,后续投诉率未下降。

20.是否拓宽监督渠道,对新媒体平台留言回应滞后?一些单位未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收集意见,对网民留言回应不及时。例如,某县在“回头看”期间,有网民在抖音反映“某景区乱收费”,但该县未安排专人监测,5天后才发现并处理,此时该视频已获赞1.2万,造成负面舆情扩散。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