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5
发布时间:2025-08-19
审计组: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本次离任审计工作的统一安排,我将2022年8月至2025年8月担任*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向审计组作如下书面报告,请予审查。任职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林业局的有力指导下,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本人任职基本情况与单位发展概况
我于2022年8月被任命为*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市林业局全面工作,并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全局的经济活动和财政资金安全负总责。*市林业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林业和草原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规划财务科、生态保护修复科、森林资源管理科、林业改革发展科、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科、行政审批科等8个职能科室,下辖市森林防火中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6个事业单位。全局系统现有在编干部职工28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8人,工程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96人。我任职之初,*林业正处于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林业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24年底,与2021年底相比,主要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62.8%提升至64.5%,增加了1.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1.58亿立方米增长至1.75亿立方米,净增1700万立方米。林业经济量质齐升。全市林业综合产值由2021年的68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0亿元,年均增长6.4%,其中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由不足80亿元突破至135亿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市林地保有量稳定在2800万亩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0%,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2个,生态旅游及康养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三年来,我局累计争取中央、省级林业专项资金18.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超过50亿元,为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我始终将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重大经济方针政策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工作遵循,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林业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始终将生态保护置于最优先位置。一是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针对*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河、*流域的实际,我牵头组织编制并实施了《*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规划(2023-2030)》。三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资金*亿元,重点实施了*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例如,我们成功申报并实施了总投资达*万元的“*河及*流域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万元,有效遏制了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扩散,保护了流域生物多样性。二是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我组织全局力量,率先在全省开展林业碳汇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估工作。制定了《*市林业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三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50万亩,森林抚育280万亩,预计年均新增碳汇量超过200万吨。我们还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与数家大型企业达成碳汇购买意向协议,为生态价值的实现开辟了新路径。三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政策。在各项林业工程项目规划和实施中,我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坚决守住林地和草地两条红线。三年来,我局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申请中,无一例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林地占用征收补偿标准均按最高上限执行,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安全和被征地林农的合法权益。
(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我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将林业工作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我将林下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抓手。亲自挂帅成立了“*市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专班”,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亿元,重点扶持发展了林下中药材、林下菌、林下养殖和林下生态旅游四大模式。到2024年底,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65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亿元,带动超过15万户林农户均年增收*元以上。特别是在*、*等县,我们推广的“林+菌”“林+药”模式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二是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我市林业产业“小、散、弱”的现状,我主导制定了《*市竹产业和山桐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基地等措施,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年来,全市新增高产笋用竹林15万亩,改造低产竹林40万亩;发展山桐子等特色经济林30万亩。我们成功引进了总投资*亿元的“华康纸业”竹浆纸一体化项目,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亿元,解决就业800余人。三是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在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坚决执行国家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的各项政策。组织全局干部对全市286家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进行“一对一”包保服务,宣传政策、解决难题。三年来,累计为林业企业协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亿元,帮助企业享受各类税费减免及补贴超过*万元,有效稳定了林业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三、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任职期间,我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决策,围绕*林业长远发展,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牵头制定并实施《*市林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后半程行动方案。决策背景与制定过程。2022年下半年,为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我组织全局骨干力量,结合最新的国家政策导向和市情林情,历时4个月,深入15个县(市、区)调研,召开30余场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后半程冲刺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生态筑基、产业富民、改革赋能、科技兴林”四大战略,并分解为十大重点工程和35项具体任务。执行与效果。方案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千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作为方案的“一号工程”,我们成功将*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区域。三年来,累计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280万亩,获得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补助*亿元,不仅提升了木材战略储备能力,也为项目区群众带来了超过*亿元的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二是*河流域珍稀特有树种保护与培育工程。投入专项资金3500万元,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桫椤迁地保护基地”,成功繁育珍稀树苗50万株,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广种植,形成了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三是“森林康养”品牌打造工程。我们出台了《*市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年来,全市新增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省级5个,*“红色圣地·绿色天堂”的康养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二)创新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决策背景与制定过程。针对我市集体林地“产权固化、经营僵化”的普遍问题,我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我亲自带队赴福建三明、浙江安吉等改革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结合*实际,提出了“三权分置、多权发力”的改革思路。该《意见》在市委深改委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指导全市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与效果。一是盘活林权资源。鼓励林农通过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三年来全市新增林地流转面积120万亩,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800余家。二是破解融资难题。联合市金融办、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创新推出“林权收储兜底贷”“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等金融产品。截至2025年6月,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亿元,较2022年初翻了一番,有效解决了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提升经营效益。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林地得到了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据抽样调查,流转后的林地单位面积产出平均提高了35%以上,林农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
(三)主导建立“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决策背景与制定过程。面对全市近3000万亩林地,传统的人防、物防手段已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我力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的“牛鼻子”工程。我们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国内顶尖科技公司合作,投入资金*万元,历时一年半,建成了集“森林防火、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行政审批”于一体的“智慧林业”平台。执行与效果。一是防火效能革命性提升。平台整合了320个高空瞭望摄像头、8000个地面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护系统,实现了火情“一分钟发现、五分钟核实、十分钟出动”的闭环管理。三年来,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了70%,受害森林面积下降了90%。二是资源监管“天罗地网”。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比对技术,平台能自动识别疑似盗伐滥伐、毁林开垦等违法行为图斑,并实时推送给基层执法人员。三年来,通过平台发现并查处各类涉林违法案件12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三是行政服务“一网通办”。将林木采伐、林地征用等12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在线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审批时限平均压缩了60%以上,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四、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制度、执行和效果情况
在任职期间,我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确保所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科学、民主、透明、合规,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一)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科学合规。我始终牢记自己作为“班长”的职责,凡是涉及全局发展的重大规划、年度预算安排、超过50万元的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都严格按照“党组动议、集体研究、专家论证、会议决定”的程序进行。三年来,我局共召开党组会议98次,其中专题研究“三重一大”事项65次,涉及决策项目42个,总金额达8.7亿元。所有决策过程均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和纪要,决策事项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自觉接受干部职工和社会的监督。
(二)重大项目决策、执行与成效案例。一是*市市属国有林场改革与资产盘活项目。决策过程。我市原有3个市属国有林场,长期存在机制不活、效益低下、资产闲置的问题。2023年初,我提议启动改革。局党组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邀请了省林科院、市国资委、市财政局的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并组织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意见。最终,在2023年6月的党组扩大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一场一策、分类搞活”的改革方案。执行情况。我们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了社会资本*亿元,对其中两个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林场进行合作经营,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对另一个以用材林为主的林场,则实行集约化经营,提升经营效益。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环节,全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操作,并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进行,杜绝了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效果。改革后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两个合作经营的林场已初步建成高端森林木屋度假区和汽车露营地,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余万元。集约化经营的林场木材产出率提高了20%,年利润由改革前的不足*万元增长至近*万元。更重要的是,林场职工收入平均增长了40%,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社会资本盈利、职工增收的多赢局面。二是*市林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设立与运作。决策过程。为破解林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提出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引导基金。此项决策经过了长达半年的酝酿,我们委托专业金融顾问团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与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工投集团进行了多轮磋商。在充分论证基金规模、运作模式、风险控制机制后,于2024年2月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执行情况。市财政首期出资1亿元作为劣后级资金,我们通过市场化招募,成功吸引了3家社会资本方和1家银行,共同组建了总规模*亿元的“*市绿色林业产业发展基金”。基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作,我局和市财政局仅作为出资方代表进入投决会,负责监督其投资方向符合我市林业产业政策,不干预具体项目选择。效果。基金成立一年多来,已累计向18家处于成长期、具有高成长性的林业企业(如竹笋精深加工、油茶籽综合利用、林下菌种研发等)投资*亿元。这些企业获得投资后,平均营收增长超过50%,新增就业岗位近千个。引导基金的设立,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桶金”,更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专业机构管理”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
五、履行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等职责情况
我深知林业局局长既是业务领导,更是管钱持家的“当家人”,必须时刻绷紧财经纪律这根弦。任职期间,我始终将加强财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履行经济责任的核心内容,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效益。
(一)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我始终坚持“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的原则。每年末,我都会亲自主持预算编制工作会议,要求各科室、各单位科学测算、精打细算,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杜绝随意调整和超范围、超标准开支。三年来,我局年度预算执行率均在98%以上,无一笔超预算支出,公用经费支出逐年下降,“三公”经费支出更是远低于预算控制数,得到了市财政部门的肯定。
(二)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林业项目多、资金量大,是廉政风险的高发区。我对此高度警惕,主导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覆盖资金申请、拨付、使用、验收、绩效评价全过程的闭环监管体系。制度建设。修订了《*市林业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从制度上堵塞漏洞。过程监控。对于中央和省级下达的重大专项资金,如2024年中央第四批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227.8万元我们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要求项目单位定期报送资金使用进度和工程进展,并组织局纪检、财务、业务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绩效评价。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形成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激励约束机制。三年来,我局管理的近20亿元各类专项资金,在历次审计和检查中均未发现重大违规问题,资金使用合规率和效益发挥率均达到优良水平。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