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5
发布时间:2025-07-28
根据审计工作安排,现将本人任职两年半来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人任职情况及单位基本情况
本人于2022年8月至今担任*乡党委书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地处浅山丘陵地带,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26.8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00人,常住人口8600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8.6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5%。*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业基础条件良好,传统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龙头、农旅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156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8家。主导产业包括优质水稻种植8500亩、特色水果种植4200亩、中药材种植2800亩、设施蔬菜种植1500亩,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00万元。任职期间,全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22年的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亿元,年均增长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600元提升至24800元,年均增长15.4%;乡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0万元增长至580万元,年均增长23.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其中农业农村投资1.8亿元,旅游产业投资8000万元。
二、贯彻执行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
任职期间,本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地见效。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2-2026年)》和年度实施方案。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振兴联动推进机制。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00万元、省级资金1200万元、市县资金16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6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改造提升传统村落5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15个村庄全部达到县级美丽乡村标准,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8.5%以上。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山泉大米”“*有机苹果”“*道地药材”等特色品牌8个,其中省级知名品牌3个、市级知名品牌5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68家,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5%。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引进加工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三)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编制《*乡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一心三区”发展布局,即以乡政府所在地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田园观光区、民俗体验区、康养度假区三大功能区。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6个、旅游厕所12座、观景平台8处,改造提升乡村旅游道路35公里,完善旅游标识标牌180块。发展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业态,新增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家、精品民宿8家、休闲农庄6家、采摘体验园10家。成功举办“*桃花节”“*丰收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12场次,年接待游客由2022年的26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800万元增长至4200万元。
(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86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68万元,惠及农户3200户。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参保农作物面积2.4万亩,参保率达85%,理赔金额28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6户,补助资金420万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改厕工程2800户、污水治理工程覆盖12个村、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全覆盖,投入资金68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
(五)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实行动态监测,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全乡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0户986人,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无一户返贫。持续发展扶贫产业,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3600元。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资助贫困学生186人次,资助金额68万元,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实施健康扶贫,建立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率达100%,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兜底保障,纳入农村低保186户368人,发放低保金136万元。
三、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任职期间,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共作出重大经济决策28项,涉及总投资额2.8亿元。
(一)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针对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乡村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2022年10月决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决策背景:*乡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长期以来单纯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决策过程:深入调研省内外农旅融合发展先进经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6次,召开专题论证会12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68条,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发展规划,经乡党委会8次研究、政府班子会6次讨论,最终确定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决策内容:投入专项资金2200万元,实施“一心三区”发展战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三大功能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特色旅游业态。执行效果: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农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决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2023年3月决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86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竞争力不强。决策过程:学习借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审查,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分为绿色种植区、精深加工区、科技研发区、休闲体验区四个功能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厂房、冷链物流设施、科技服务中心等。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5200万元,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200亩,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新增就业岗位280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决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承载发展能力,2023年6月决定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总投资6800万元。决策背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等级低、供水设施老化、通信网络不完善,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决策过程:全面摸排基础设施现状,制定提升改造方案,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经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道路建设投资28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8公里,建设产业路、旅游路35公里;水利建设投资1800万元,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12处,新建灌溉渠道25公里;电力通信建设投资1200万元,改造升级电力线路68公里,实现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环境整治投资1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转运站3个。执行效果:已完成投资46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条件显著提升,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决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能力,2024年2月决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投入扶持资金450万元。决策背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缺乏资金和项目支撑,服务群众能力不足。决策过程:深入调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经党委会研究决定。决策内容: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对每个村给予30万元启动资金扶持,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物业经济等项目。执行效果:15个村全部启动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加工作坊等经营实体3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80万元,平均每村25.3万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数字农业建设决策。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24年8月决定实施数字农业建设项目,投资1800万元。决策背景:传统农业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急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决策过程:考察学习数字农业发展经验,邀请技术专家论证方案,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决策内容: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执行效果: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成智能温室大棚8个、智慧果园监测点12个,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以上重大决策均严格履行了集体决策程序,决策过程科学民主,执行效果良好,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法规纪律遵守情况
(一)财政收支总体情况。任职期间,乡级财政收支规模稳步增长,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22年的38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80万元,年均增长23.5%,收入来源主要为上级转移支付收入520万元,占89.7%;本级税收收入46万元,占7.9%;非税收入14万元,占2.4%。支出结构合理,重点向民生和农业农村倾斜。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80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0万元,占17.5%;农林水支出1560万元,占33.3%;教育支出680万元,占1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0万元,占12.4%;医疗卫生支出420万元,占9.0%;住房保障支出360万元,占7.7%;其他支出260万元,占5.6%。农林水支出占比最高,体现了农业乡镇的特点和乡村振兴的投入重点。
(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600万元,分类管理使用:产业发展资金24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电力改造、通信网络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资金600万元,用于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村庄绿化等;公共服务提升资金400万元,用于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资金使用严格按程序进行,项目全部按期完成,资金使用率100%,发挥了良好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800万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680万元、农业机械化推广420万元、绿色农业发展360万元、农业技术培训340万元。强农惠农资金680万元,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全部按政策标准发放到位,惠及农户3200户。扶贫资金3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健康扶贫等,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三)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账乡管,规范村级财务行为。15个村全部实行村账乡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6名,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实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村级总收入268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38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50万元、其他收入650万元。村级总支出252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村级债务余额280万元,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债务风险可控。
(四)政府采购和合同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2022-2024年政府采购规模1260万元,其中货物采购420万元、工程采购680万元、服务采购160万元。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580万元、邀请招标320万元、竞争性谈判260万元、询价采购100万元,采购程序规范,节约资金88万元,节约率7.0%。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等环节管理。签订各类合同186份,合同标的额8600万元,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货物采购合同、服务合同等。建立合同台账,实行分类管理,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合同履约率98.9%,无重大合同纠纷。
(五)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使用。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预算执行严格按预算进行,预算调整按程序报批。会计核算规范准确,聘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确保账务真实可靠。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审批制度,“三公”经费逐年下降,2024年支出38万元,较2022年下降12.8%。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大额资金支出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