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25-08-13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示范区审计局于近期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本次审计工作紧紧围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关键环节,着力规范预算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提升资金绩效、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示范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监督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审前调查,精准锁定审计航向
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源于审前的充分准备与精准谋划。在审计工作启动前,我局坚持“谋定而后动”,投入大量精力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审前调查工作。
(一)全面归集分析基础资料。我们系统性收集了被审计单位的“三定”方案、内部控制制度、年度预算批复文件、预算调整方案、月度及年度会计报表、财政决算草案、重大项目合同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文件等海量资料。通过对这些基础资料的梳理,我们初步掌握了2024年度示范区本级预算收支的总体规模与结构特征。例如,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了解到全年收入为3538万元,连同上级补助、上年结余及调入资金,总收入达19459万元,而支出为1270万元,同比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一异常变动成为我们后续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资金。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进行了穿透式分析。特别是对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1737万元的分配、拨付与使用进度,以及为应对特定项目需求而动用的350万元预备费等情况进行了初步研判,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风险,为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明确的方向指引。
(三)组织召开审前研讨会议。在完成调查与分析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召开了专题审讨会。会议围绕审前调查结果,集体研究并确定了本次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范围、重点内容和技术方法。会议明确,审计工作需超越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主线,审视财政资金是否高效服务于示范区的中心工作和战略部署,确保了审计工作的政治站位和宏观视野。
二、科学施策,严控审计现场质量,深入揭示体制机制问题
现场审计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我们严格遵循审计署颁布的审计准则和工作要求,以审计质量为“生命线”,依法依规、审慎细致地开展现场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合规。审计内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我们重点关注了新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落实情况,审查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以及预算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审计发现,部分单位在预算编制中仍存在不够细化、前瞻性不足的问题,预算调整程序尚需进一步规范,存在预算一经批准、约束力不强的现象。
(二)预算执行与财政支出管理情况。这是本次审计的重中之重。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例如,部分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截至2024年末,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中有903万元尚未支付,影响了相关政策的落地效果和项目的实施进度。同时,存在盘活存量资金与实际支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虽然全年盘活了2843.98万元存量资金,但部分资金的再分配效率有待提升。在对某单位的延伸审计中,还发现了银行存款对账单余额与财务账面余额存在18.49万元的差异,反映出财务对账与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三)转移支付分配管理与财政资金绩效情况。审计关注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管理是否规范。在绩效管理方面,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项目按要求设定了绩效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的绩效指标设置不够科学,量化指标偏少,定性指标偏多,难以准确衡量资金使用效益。此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的挂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审计抽查的个别项目存在“评而不用”的现象。
(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我们对示范区政府债务的“借、用、管、还”全链条进行了严格审查。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24年末,示范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98762万元。审计显示,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为示范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债务规模的累积,潜在的还本付息压力不容忽视,需要建立更为健全的债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同时,审计中发现不同统计口径下的债务数据存在细微差异,表明数据核对与报送的准确性有待加强,最终数据需以上级财政部门批复的决算数为准。
(五)财政决算草案编制的真实、准确、完整情况。我们对决算草案中的数据与会计账簿、报表进行了逐一核对,确保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审计过程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对发现的每一个疑点都追根溯源,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由专人进行复核,确保审计证据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