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县青年税务干部警示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4

发布时间:2025-08-05

同志们:

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这个会,不是为了念文件、讲大道理,而是想坐下来,像长辈拉家常、朋友掏心窝那样,聊聊咱们青年税务干部成长路上必须迈过的“坎”、系好的“扣”。刚才看了省局下发的《近年来税务系统青年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汇编》,里面有个细节让我心里一紧——某县局26岁的办税服务厅科员小陈,第一次收纳税人送的两条烟时,躲在楼梯间抽了半包烟才敢拿回家;第二次收5000元购物卡,特意把卡藏在办公室绿植盆底,结果被突击检查的纪检组当场发现。他在忏悔书里写:“我以为收点‘小意思’不算事,却不知道‘第一次伸手’就像在雪地上踩第一脚,后面每一步都会陷得更深。”

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在办税大厅调研时,看到咱们新入职的小王帮老人填表,蹲在地上写了半小时,老人临走时塞给他两个煮鸡蛋死活不肯收,小王红着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同样是青年干部,有人把纳税人当亲人,有人却把岗位当“提款机”;有人用汗水换口碑,有人用贪欲毁前程。今天,我想围绕“扣好从税‘第一粒扣子’,在青春赛道跑出清廉加速度”这个主题,和大家掏心窝子说几点想法。

一、从那些案例里的“血泪教训”看,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冲击力

最近整理案例时,我发现一个扎心的规律:违纪违法的青年干部里,80%入职不满5年,60%曾被评为“优秀公务员”或“业务能手”,30%在案发前还主动向组织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他们不是“天生坏种”,而是像咱们身边的小张、小李一样,曾经眼里有光、脚下有风,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欲望蒙住了初心,让侥幸绊倒了前程。

比如,某市局28岁的税政科科员小吴,名校毕业、业务精湛,是局里的“政策通”。有次帮企业辅导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老板以“咨询费”名义转了2万元到他个人账户,他嘴上说着“这钱我不能要”,却悄悄收下,还自我安慰“我就帮了个忙,又没少收税款”。后来企业变本加厉,从2万到5万再到10万,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因受贿罪被判刑3年。他在忏悔视频里哭着说:“我以为自己是‘技术型干部’,不碰现金就安全,却忘了权力不管大小,只要沾了私心,就会变质。”

再比如,某县局24岁的征收管理岗干部小周,刚参加工作时是同事眼里的“开心果”,帮纳税人跑前跑后,大家都夸“这小伙子实在”。但有次参加同学聚会,听说做代理记账的同学一年赚几十万,自己每月拿四五千工资,心理逐渐失衡。后来他利用负责发票管理的漏洞,为3家企业违规代开发票,收取“好处费”8万元,最终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他在留置期间说:“我总想着‘别人能发财,我为啥要苦熬’,却忘了穿上这身税务蓝,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和坚守。”

这些案例里的年轻人,哪个不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哪个不是怀揣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理想考进税务系统的?但为什么最后都栽了跟头?我总结,根源就在“三个迷失”:一是迷失在“小节无害”的自我麻醉里,觉得收包烟、喝顿酒是“人情往来”,却不知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二是迷失在“权力变现”的畸形欲望里,把岗位赋予的审批权、辅导权当成了“私人资源”,用公权换私利;三是迷失在“攀比失衡”的浮躁心态里,看到同学经商赚钱、朋友升职加薪,就忘了税务干部的职责是“服务”而不是“享受”。同志们,这些教训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青春可以有个性,但绝不能有任性;可以有梦想,但绝不能有贪念;可以有挫折,但绝不能有失足。

二、从税务精神的根与魂想,是我们抵御诱惑最硬的底牌

前几天整理局史馆,看到一张老照片:1987年冬天,咱们的老局长王建国带着两名税务干部,背着算盘和税票,徒步翻越3座山给山里的个体工商户送发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他们的棉裤结了冰碴子,却坚持把每张发票都送到纳税人手里,回来时脚冻得失去了知觉。老局长退休时说:“我当了一辈子税务人,没拿过纳税人一针一线,最骄傲的是老百姓见了我都喊‘老王,来家喝口热汤’。”

这就是咱们税务人的“根”——从1949年第一代税务人用算盘计算税款,到如今“非接触式”办税让数据多跑路;从“收好税、带好队”的朴素要求,到“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的现代化目标,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初心;变的是征管手段,不变的是“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底线。

我常想,为什么老一辈税务人能在艰苦条件下守住清贫?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却在物质丰富时丢了初心?答案或许就在“传承”二字。咱们局里有位58岁的老税干张建国,快退休了还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帮新同事整理资料、讲解政策。有次我去他办公室,看到抽屉里整整齐齐放着一沓“纳税人感谢卡”,最早的一张是2003年的,上面写着:“张科长,我家孩子生病住院,您主动推迟下班帮我办退税,这份情我记一辈子。”张科长说:“我没什么大本事,就是记着师父当年教我的——纳税人找我们办事,是把信任交给了我们;我们收了国家的工资,就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

同志们,这就是咱们税务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老税干们用一辈子坚守的“笨功夫”;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次面对纳税人时多解释一句、多跑一步的“热心肠”;它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当你想伸手拿不该拿的东西时,心里那个声音说“我不能给税务人丢脸”的“硬约束”。青年税务干部要成长,首先要接好“精神班”,把老一辈的“清廉基因”“为民情怀”刻进骨子里、融入血液中,这才是我们抵御一切诱惑最硬的底牌。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