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全镇平安建设暨信访稳定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02

发布时间:2025-08-0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镇平安建设暨信访稳定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聚焦当前我镇平安建设中的短板弱项,分析信访稳定面临的复杂形势,动员全镇上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守牢安全底线、夯实稳定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谐*”“幸福*”提供坚强保障。刚才,*同志通报了上半年全镇平安建设考核情况和信访案件办理进度,*村、*社区、派出所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实在,问题找得准、措施提得实,值得各村(社区)、各单位学习借鉴。下面,我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清醒认知”锚定平安稳定“主方向”,深刻把握“为何抓”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对我们乡镇来说,平安稳定不仅是发展前提,更是民生底线、政治责任。

从上级要求看,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省委确定的“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年”。近期,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平安建设时指出,“乡镇是平安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些要求,既是“任务书”,更是“责任状”,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现实挑战看,当前我镇平安稳定形势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忧、稳中有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一方面,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趋势:今年1—7月,全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7件,其中邻里纠纷占32%、土地权属占21%、家庭婚恋占18%、涉农利益(如征地补偿、产业分红)占15%,还有4%是历史遗留问题“反弹”。特别是一些矛盾涉及多个部门、跨越多年时间,“剪不断、理还乱”。另一方面,重点领域存在“风险点”:比如,*村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部分群众对临时用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对停车位规划、管线铺设意见不一;还有个别企业因经营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隐患尚未完全化解。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就可能从小矛盾演变成大事件。

从群众期盼看,我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评价干部,最直接的就是看“身边安不安、心里稳不稳”。前几天,我在*村走访时,一位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书记,现在日子好了,就盼着别闹矛盾、别出乱子。”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群众最真实的期待——他们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平安承诺,而是“看得见”的安全感、“摸得着”的稳定感。

同志们,平安稳定不是“软指标”,而是“硬任务”;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必尽之责”。全镇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的部署要求上来,把平安稳定作为“国之大者”来抓,作为“民生工程”来建,作为“底线工作”来守。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精准施策”打好风险化解“主动仗”,深刻把握“怎么防”的实践路径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访稳定是其中的核心战场。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重点抓好“五个强化”。

(一)强化“排查在前”,让风险隐患“早发现”。矛盾纠纷就像“小火苗”,发现得早、扑灭得快,就不会酿成“大火灾”。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机制:一方面,网格化排查“无死角”。全镇划分了*个基础网格、*个微网格,这是我们的“前哨站”。各网格长(员)要每天下沉到村组、楼栋,重点关注“五类人群”(留守老人儿童、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信访重点人员),重点排查“四类矛盾”(婚恋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权属、经济债务)。比如,*村网格员老张上个月通过“拉家常”发现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闹矛盾,当场调解成功,避免了“小事拖大”。这种“铁脚板+婆婆嘴”的工作方法,值得推广。另一方面,常态化研判“不过夜”。镇综治中心要每周汇总各村(社区)排查情况,每月召开一次风险分析会;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问题,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司法所、派出所、农业农村办等“会诊”,把问题性质、涉及人数、风险等级搞清楚,建立“一案一策”台账。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做到“早报告、早介入、早稳控”。

(二)强化“调解优先”,让矛盾纠纷“早化解”。“调解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我们要坚持“能调则调、调判结合”,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情法理融合”。调解不是“和稀泥”,既要讲法律底线(比如土地流转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也要讲乡土人情(比如邻里纠纷要兼顾“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比如,*社区有两户居民因阳台滴水问题吵了半年,调解员老李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上门,同时请来双方都信任的老支书说和,最终一方加装导水管道、另一方补偿部分费用,矛盾彻底化解。二要注重“多元参与”。发挥“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让“身边人”化解“身边事”。今年,我们推行的“乡贤调解工作室”已成功调解纠纷43件,成功率91%,这就是群众智慧的力量。三要注重“闭环管理”。对调解成功的案件,要跟踪回访至少3次(调解后1周、1个月、3个月),防止“表面和解、背后生怨”;对调解不成的,及时引导走司法程序,避免矛盾激化。

(三)强化“重点管控”,让特殊群体“稳得住”。特殊人群是平安稳定的“关键变量”。要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方面,动态掌握底数。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要每月更新数据,村(社区)干部要每周走访一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比如,*村的精神障碍患者老王,以前经常无故闹事,村干部通过“一对一”帮扶,联系医院定期治疗,现在病情稳定,还能帮邻居干点零活。另一方面,精准落实帮扶。对生活困难的,要纳入低保、临时救助;对有就业意愿的,要对接企业、合作社提供岗位;对心理问题的,要联系专业机构疏导。今年,我们计划为12名重点人员落实“结对帮扶”,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没有放弃我”,从源头上减少风险。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