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2025年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

浏览量:85

发布时间:2025-08-04

同志们:

会前,我对照主题,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书目,结合近期赴乡镇调研、与企业家座谈、到村社走访的所见所闻,特别是联系我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具体工作,越学越感到思想的伟力穿透时空,越学越体会到理论的滋养直抵人心。下面,结合个人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谈四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在深学细悟中筑牢绝对忠诚的政治根基,做到从“学什么”到“怎么信”的思想淬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对于我们基层干部而言,“学思想”绝不是简单的“翻书本”“记要点”,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真学真信中铸牢政治忠诚,在对标对表中把准前行方向。记得今年3月,我到联系乡镇*镇调研,一位老党员拉着我的手说:“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但村里有些年轻人对‘为啥要跟党走’的认识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这句话让我深思:理论武装如果不能入脑入心,就会变成“雨过地皮湿”。这些年,我们县通过“院坝会”“田间课堂”“红色直播间”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下沉,但仍有部分干部存在“学归学、干归干”的现象——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时,有的同志只盯着“上级给多少钱”,却没想过“怎样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在处理群众矛盾时,习惯用“老办法”“土经验”,却忽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具体转化。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就拿我县正在推进的“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来说,起初部分干部认为“就是引进几个大项目”,但当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后,才意识到:产业园不是简单的“工厂集聚”,而是要统筹生态保护(比如避开生态红线区)、带动群众就业(优先招录本地劳动力)、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建设研发中心)。现在,我们调整了规划方案,将园区30%的土地用于建设技能培训学校和配套生活区,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又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理论学习也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滋养初心”的终身课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把“国之大者”刻进心坎,特别是要结合我县“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年度重点任务,从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基层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中找方向、找方法,真正让理论学习成为政治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

二、在调查研究中找准破解难题的实践路径,提升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作为质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今年以来,我牵头开展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专题调研,跑了12个乡镇、28个村(社区),开了36场座谈会,发现了一些“看似小问题、实则大隐患”的现象:比如部分村“两委”干部年龄偏大(平均年龄52岁)、数字化办公能力弱(不会用政务APP录入信息),导致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米”不畅;比如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后,物业费收缴率不足40%(居民认为“服务没跟上”),引发多次矛盾;再比如一些企业反映“政策很好,但申报流程太复杂”(需要跑5个部门、盖8个章),影响了投资信心。这些问题表面看是“执行层面”的问题,根子上是“思想认识”的偏差——有的干部习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主动破题”的意识;有的满足于“差不多就行”,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就像我在*乡调研时,一位村支书说:“我们也想创新,但怕出错、怕担责。”这句话戳中了基层干部的“痛点”。如何破解?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今年4月,我们针对“政策落地难”问题,在全县推行“政策计算器”数字化平台——企业只需输入行业类型、规模等基本信息,系统就能自动匹配可享受的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并生成申报指南;针对“基层治理力量弱”问题,我们实施“头雁培育计划”(选拔35岁以下优秀返乡青年担任村主任助理)、“数字赋能工程”(为每个村配备1名兼职信息员,培训政务APP操作),目前已有19个村实现“政策申报线上办”、23个社区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85%以上。这些变化让我更加坚信:调查研究不是“走过场”,而是“挖深井”——只有蹲下去看蚂蚁、沉下去听真话,才能发现问题的“根”;解决问题不是“做样子”,而是“钉钉子”——只有盯着问题改、追着问题干,才能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带头走出机关、走进群众,在“解剖麻雀”中掌握实情,在“集思广益”中找准对策,真正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招实招。

  • 点赞 0

  • 收藏 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