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3
发布时间:2025-08-02
2025年上半年,县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抓党建、强基础、促治理、惠民生”主线,以“红色引擎”激活基层动能,以“先锋力量”厚植为民情怀,在强化政治引领、深化思想淬炼、夯实组织根基、推动融合发展中探索实践,为全县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铸魂工程”强基,在深学细悟中筑牢政治忠诚
今年以来,部领导班子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通过“专题学+实践悟+常态测”三维联动,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一是“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上半年召开部务会12次,其中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论述6次,覆盖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机关干部。3月,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契机,部主要领导带头讲授《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看基层社工的政治担当》专题党课,结合我县“社区物业矛盾调解”“新就业群体服务”等典型案例,剖析“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具体要求,现场互动问答17人次,党员干部普遍反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4月,组织机关党支部与城关街道南环路社区党委开展“联学共建”,邀请县委党校专家围绕“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党建引领”作专题辅导,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代表共80余人参与,课后收集学习心得42篇,其中3篇被《XX党建》公众号转载。
二是“沉浸式”学习激活“源动力”。改变“会议室集中学”的单一模式,创新“行走的课堂”。5月,组织全体党员赴县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践行初心使命”主题党日,邀请92岁老党员张守田讲述解放战争时期“地下交通站”的故事。“当时我们传递情报,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现在你们做社工,也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老人的话语让在场党员红了眼眶,3名青年党员现场递交《为民服务承诺书》。6月,结合“安全生产月”,联合县应急管理局开展“党建+安全”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深入工业园区,为企业职工讲解消防知识、排查安全隐患,累计服务企业23家,解决消防通道堵塞、用电线路老化等问题11个,用实际行动诠释“学用结合”。
三是“以考促学”检验“学习实效”。建立“周测月评”机制,每周五下午开展“微课堂”测试,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报告、社工专业术语、最新政策文件等,上半年累计测试24次,平均分从82分提升至91分;每月末组织“理论知识竞赛”,通过“线上答题+线下抢答”形式,评选“学习之星”12名,其中2名同志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参加全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竞赛,分获二、三等奖。通过常态化考核,机关干部“比学赶超”氛围愈发浓厚,2名年轻干部在学习笔记中写道:“以前觉得理论学习枯燥,现在发现每学一个知识点,就多了一把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二、以“强基固本”聚力,在强筋壮骨中建强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今年以来,部里坚持大抓基层导向,聚焦“标准化建设、精细化服务、品牌化打造”三大目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是“清单化”推进支部建设提质。 制定《社工系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操作手册》,细化“组织生活、队伍建设、服务群众、运行机制、基础保障”5大类23项指标,建立“月调度、季考评、年验收”机制。上半年,对全县12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党支部、8个城市社区党委开展“拉网式”督查,发现并整改台账记录不规范、主题党日形式单一等问题37个。其中,针对XX镇社工站党支部“党员活动室利用率低”问题,部里协调县文旅局捐赠图书200册,指导打造“社工书吧”,每月开展“读书分享会”,现在该支部活动室日均接待党员群众15人次,成为周边群众的“精神驿站”。截至6月底,全县社工系统党支部达标率从年初的85%提升至97%,2个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精准化”整顿软弱涣散组织。 对照“班子不健全、引领力不足、群众意见大”等5类问题,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方式,精准摸排出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XX乡社工站党支部、XX社区第二党支部、XX社会组织党支部)。建立“一名部领导包联、一个县直单位结对、一名第一书记驻点”帮扶机制,量身定制整改方案。例如,针对XX乡社工站党支部“服务群众能力弱”问题,部里选派县社会工作协会会长、高级社工师李芳担任“党建指导员”,带领支部党员开展“敲门行动”,走访农户400余户,梳理出“留守老人就医难”“儿童课后托管缺”等8类问题,协调卫生院开设“流动诊疗车”、联系志愿者组建“四点半课堂”,仅2个月就解决实际问题6个,群众满意度从整改前的62%提升至91%。6月中旬,县委组织部对该支部进行“回头看”,评价为“整改彻底、成效显著”。
三是“全链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上半年新发展党员11名(其中35岁以下8名,占比72.7%;本科以上学历9名,占比81.8%),均为一线社工、社区工作者中的优秀分子。创新“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每名新党员配备1名“双导师”(1名资深党员+1名业务骨干),通过“跟岗锻炼、案例教学、谈心谈话”等方式加速成长。例如,新党员小王是去年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导师、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老李带着他走街串巷,手把手教他调解邻里纠纷、组织文化活动,小王很快成长为社区的“调解能手”,上半年成功化解居民矛盾12起,被社区居民称为“小太阳”。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上半年党员参与组织生活出勤率达98.6%,较去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