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7
发布时间:2025-08-01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时代命题,是指导我们做好各项城市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作为肩负城市交通发展重任的职能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将其融会贯通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下面,结合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作交流发言。
一、深学细悟筑根基,准确把握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核心要义
深刻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把握会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城市工作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会议精准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战略目标。城市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血脉”和发展的“先行官”,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交通的高质量发展。交通的便捷高效、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直接关系到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和宜居水平,是检验城市建设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学习领会会议精神,首要的就是强化政治意识、全局意识、战略意识,自觉将城市交通工作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大局中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我们谋划交通发展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人民福祉为核心,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支撑力。我们要摒弃“为交通而交通”的狭隘观念,深刻理解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的辩证关系,以交通之“畅”引领城市之“兴”。
(二)把握核心,精准锚定人民城市建设目标导向。会议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核心目标。这“六位一体”的目标体系,高度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城市,交通先行。人民的美好出行需求,是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宜居”,要求交通更便捷舒适,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创新”,要求交通更智能高效,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动能转换;“美丽”,要求交通更绿色低碳,助力生态宜居环境营造;“韧性”,要求交通更安全可靠,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文明”,要求交通秩序优良、服务暖心,展现城市文明风貌;“智慧”,要求交通信息畅通、管理精准,提升治理效能。我们必须将这些目标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到全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交通出行无疑是老百姓感受城市服务最直接、最日常的方面之一。因此,必须以人民满意度为根本标尺,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完善慢行系统、缓解交通拥堵、规范运输市场,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交通发展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紧扣实际,清醒认识交通发展面临挑战机遇。会议深入分析了城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部署了七项重点任务,其中多项任务与交通运输紧密相关。对照会议要求和*市实际,我市交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复杂的挑战。从机遇看,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强枢纽、促融合、提能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从挑战看,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治理压力依然巨大,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系统衔接尚需优化,交通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可及性有待提升,智慧交通赋能治理能力还需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紧迫,安全保障水平需持续巩固。特别是会议提出的“城市内涵式发展”、“存量提质增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等要求,为我们破解难题提供了根本路径。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会议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工作的举措,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担当作为,在服务“优体系、活创新、强宜居、美生态、增韧性、促文明、提智慧”的城市工作全局中展现交通担当、贡献交通力量。
二、笃行实干开新局,精准落实城市工作重点任务的交通担当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为交通运输工作确立了清晰坐标。我们必须找准结合点、着力点、突破点,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在服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勇当开路先锋。
(一)规划引领谋新篇,优化协同融合空间布局。一是坚持全局统筹,绘就综合立体新图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会议“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部署,强化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无缝衔接。科学谋划*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市域铁路网络、多式联运枢纽布局,精准支撑“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中心城区与卫星城镇、重要功能区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有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共进。二是聚焦职住平衡,构建便捷通勤新网络。响应会议“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要求,将解决通勤问题作为提升宜居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优化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优先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加密产业园区、大型居住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周边的公交覆盖和服务频次。持续完善步行和非机动车道系统,提升换乘便利性,着力缩短通勤时间,降低通勤成本,构建功能清晰、层次分明、便捷舒适的“轨道+公交+慢行”通勤体系,支撑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产城深度融合。三是突出区域协同,打造开放联动新支点。深入贯彻落实会议关于“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的部署,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市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中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提升国际国内航线、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网的辐射能级。深化港口、空港、陆港资源整合与功能联动,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建设高效畅通的物流大通道,显著提升*市在“双循环”格局中的要素聚合力和经济辐射力,塑造高水平开放发展的交通新优势。
(二)枢纽赋能强支点,激发转型升级澎湃活力。一是聚焦创新策源,畅通要素流动新动脉。会议将“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交通是创新要素流动的基础支撑。我们要大力提升创新核心区、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和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定制化、专业化的高端物流服务,为科技创新产品的中试、转化和推广提供高效敏捷的物流解决方案。优化创新人才集聚区域的公交定制服务、停车资源配置等,以交通环境的优化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激发城市创新动能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深化改革攻坚,释放开放合作新红利。会议强调“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交通运输领域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运行效率的关键。我们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探索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积极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政策,推动跨境运输便利化改革,提升国际物流通关效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将改革开放的势能转化为推动城市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三是力促产业耦合,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交通网络与经济廊道、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是释放城市枢纽经济价值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推动交通枢纽与城市商务中心、制造基地、旅游集散地的空间整合和功能耦合。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围绕*综合枢纽、*高铁站等重点站点,打造集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枢纽经济区。强化交通对于临空经济、临港产业、沿高铁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交通通道”向“经济走廊”转变,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的交通驱动力。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