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组织部长在农村党组织书记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62

发布时间:2025-07-2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农村党组织书记工作交流会,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农村党组织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我县农村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有思路、有举措、有成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党建是乡村发展的“定盘星”,只有把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才能为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我们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建强基层组织,凝聚战斗合力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把基层组织建强了,才能把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优化组织设置,覆盖乡村各个角落。要根据乡村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党组织设置,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实现全覆盖,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二是加强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领头雁。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班子,特别是要选好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雁”,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班子队伍,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三是密切党群联系,架起连心桥梁。要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架起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锻造过硬队伍,提升履职能力

党员队伍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骨干力量,只有锻造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才能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严把党员入口,保证队伍质量。要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坚持标准,严把入口关,把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群众威信高、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要制定党员教育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党员活力。要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党员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党员在乡村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严肃党员管理,规范党员行为。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对不合格党员要及时进行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工作运行

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党组织工作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只有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健全议事决策制度,确保科学民主。要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明确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知情权。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明确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落实考核评价制度,压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定期对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压实工作责任。四是强化监督问责制度,严肃纪律规矩。要加强对农村党组织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要严肃问责,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筑牢阵地堡垒,发挥服务效能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农村党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要把阵地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一是完善阵地设施,打造多功能平台。要加大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投入,完善办公、会议、培训、文化娱乐等设施,将其打造成集党务、村务、服务、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二是规范阵地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合理安排使用时间,提高阵地的使用效率,确保阵地发挥最大效益。三是拓展服务功能,满足群众需求。要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政策咨询、代办服务、矛盾调解、文化体育等活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动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才能让乡村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农民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我们要立足乡村实际,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特色产业,找准乡村致富路径

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一是深入调研摸底,掌握特色资源禀赋。要组织力量对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传统产业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家底,明确本地的特色优势,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依据。二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乡村实际,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确保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产业稳步发展。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二)促进产业融合,拓展发展增值空间

产业融合是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增值空间。一是推动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业态,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围绕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将乡村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培育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经营主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二是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家庭农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中的骨干作用。四是带动小农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要采取有效措施,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发展体系,让小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象征,要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利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特色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品牌。三是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对品牌的培育和管理,不断提升品牌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让品牌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三、提升治理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良好的乡村治理能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为乡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我们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健全自治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一是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权利义务边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乡村实际,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村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村民的行为,让村民在自治中有章可循。二是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确保群众当家作主。进一步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决策程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真正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决策中来,实现当家作主。三是发挥村民监督作用,保障事务公开透明。建立健全村民监督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对村务公开、财务收支等情况的监督,确保乡村事务公开透明,防止权力滥用。

(二)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保障,要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引导群众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一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法治素养。通过开展法治讲座、发放法治宣传资料、举办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二是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法律需求。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资源,在乡村设立法律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三是规范执法司法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乡村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规范执法司法行为,确保执法司法公正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温暖。

(三)弘扬德治新风,培育文明乡村风尚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要弘扬德治新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平。二是传承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和谐。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和谐,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的改善。三是倡导淳朴民风,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倡导邻里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深化平安建设,保障乡村安定有序

平安是乡村发展的前提,要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保障乡村安定有序。一是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健全完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巡逻防控、视频监控等设施建设,提高治安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调解化解,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乡村企业、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监管,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道路建设,打通乡村交通脉络。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联网工程建设,打通乡村交通“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二是完善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缮灌溉渠道、水库、泵站等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三是优化电力通讯,提升乡村保障能力。加强农村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通讯网络的覆盖率,为乡村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水平

公共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要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一是发展教育事业,保障教育公平。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守护群众健康。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医疗设备,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守护群众的身体健康。三是丰富文化体育生活,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建设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器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三)健全社会保障,筑牢民生安全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要健全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严。一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农村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二是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就医负担。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是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加强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保持环境整洁。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保持乡村环境整洁。二是开展污水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三是加强绿化美化,打造优美乡村环境。加大对乡村绿化美化的投入,在村庄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优美乡村环境。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