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
发布时间:2025-07-0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抢险救灾工作动员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动员全县上下以战时状态、战时作风、战时纪律,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站位认识抢险救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宗旨意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当前正值主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地质灾害风险加剧,防汛形势异常严峻,抢险救灾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不仅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更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警觉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汲取近年来各地因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教训,举一反三,查漏补缺,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力打好抢险救灾主动仗,确保安全度汛。
(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更实举措筑牢安全底线。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必须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决贯彻“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全面排查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风险隐患,科学制定应对方案。特别是对山区乡镇、沿河村庄、低洼地带、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重点区域,要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坚决杜绝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导致的群死群伤事件,真正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抢险救灾的每一个环节。
(三)清醒认识当前严峻形势,以更强的紧迫感推动工作落实。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降雨量较常年偏多,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多发,防汛压力持续加大。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城乡排涝设施存在短板,防灾减灾基础仍较薄弱。面对严峻形势,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到,抢险救灾不是额外任务,而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必须做好的底线工作。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迅速行动、狠抓落实。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备足抢险物资,建强应急队伍,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信息畅通、指挥高效、处置迅速。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坚决打赢抢险救灾这场硬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以科学举措全面提升抢险救灾能力水平
(一)全面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坚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隐患就是事故的预兆,排查就是最好的防范。要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对全县范围内所有可能引发灾害的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是抓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全县xxx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一点一策”,落实监测员24小时值守制度,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确保隐患点动态可控。二是抓好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对全县xx座水库、xx处堤防、5条主要河道进行全面“体检”,重点检查溢洪道、放水设施、堤防岸坡等关键部位,对发现的隐患立即整改,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三是抓好城乡内涝风险整治,对城区xx处易涝点逐一制定排水方案,清理疏通排水管网,储备移动泵车等应急设备;对农村地区低洼农田、危旧房屋进行排查,提前转移群众,避免因涝致灾。四是抓好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对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桥梁隧道进行全面排查,对易塌方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电网设备巡检,保障抢险救灾用电;确保通信基站正常运行,避免因断电断网导致信息中断。
(二)科学调度防汛物资力量,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物资和队伍是抢险救灾的硬支撑。一是强化物资储备管理,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县财政已拨付专项资金xxx万元,用于补充更新防汛物资。目前,全县储备编织袋、救生衣、冲锋舟、发电机,各乡镇也要建立物资储备点,确保30分钟内可调运物资。二是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县消防救援大队、武警中队、民兵应急连要进入战备状态,24小时待命;各乡镇要组建不少于xx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定期开展实战演练;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参与,与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三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山洪灾害、水库溃坝、城市内涝等不同场景,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转移路线、避险场所、救援流程。特别是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