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12
发布时间:2025-05-27
同志们:
六月,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也是我们向人居环境整治发起冲刺、全力攻坚的关键月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街道的"面子",更是百姓生活的"里子",它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街道的品质与形象。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就是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全面部署六月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工作,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的新高潮。
一、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锚定整治"航向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中,我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拧紧"总开关",在目标上找准"坐标系",在责任上压实"担子",确保整治工作方向不偏、靶心不移、力度不减。
(一)思想认识要"深",杜绝"隔岸观火"的麻木心态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心工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既是提升街道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更是增进群众福祉的实际行动。从群众需求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住得安全、住得舒适,更希望住得美观、住得有品质。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小区、设施完备的公共场所,这些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从街道发展来看,良好的人居环境是街道的一张亮丽名片,是吸引投资、聚集人才的重要软实力。一个环境脏乱差的街道,很难让投资者产生信心,也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心态,真正把整治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二)责任压实要"紧",摒弃"敷衍塞责"的侥幸心理
责任不清,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任务不明,攻坚就会失去方向。我们要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每一项任务都有人具体落实。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要发挥带头作用,分片包干,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科室负责人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承担起相关工作任务,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书记作为基层治理的"当家人",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发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确保整治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同时,我们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问责,摒弃那种"应付了事、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以责任倒逼工作落实。
(三)标准要求要"高",告别"得过且过"的平庸思维
标准决定质量,质量体现水平。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要树立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杜绝"差不多就行"的平庸思维,努力打造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的精品工程。无论是环境卫生整治,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绿化亮化提升,还是公共服务完善,都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推进。比如,在环境卫生方面,要做到无垃圾死角、无污水横流、无杂物乱堆;在基础设施方面,要确保道路平整、路灯明亮、排水畅通;在绿化亮化方面,要注重景观设计,做到四季有绿、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我们要以创建省级文明街道、美丽宜居示范街道等为目标,对标先进地区,查找差距不足,不断提升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让街道的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二、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克整治"硬骨头"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硬仗,面临着许多难点和痛点问题。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勇于直面挑战,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和勇气,集中力量攻克一个个"硬骨头",推动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聚焦环境卫生,让"脏乱差"成为"过去式"
环境卫生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强烈的问题。我们要以"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为目标,全面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一是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对积存垃圾、卫生死角进行"地毯式"清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雷霆式"拆除,对占道经营、乱停乱放进行"常态化"整治。特别是要加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确保环境卫生天天干净、处处整洁。二是加强垃圾分类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加强河道治理,落实"河长制",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保洁,整治河道周边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行为,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
(二)聚焦基础设施,为"惠民生"筑牢"硬支撑"
基础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快道路建设和改造,对破损道路进行维修整治,对狭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完善道路标识标线,改善交通通行条件。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连接"微循环",方便群众出行。二是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确保供电稳定可靠,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让群众用上安全、便捷、高效的能源。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养老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定期保养、及时维修等制度,确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三)聚焦生态治理,让"绿富美"成为"新名片"
生态环境是人居环境的核心要素,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街道。一是加强绿化建设,开展"见缝插绿、拆违还绿、破硬植绿"行动,在街道两旁、小区周边、闲置地块等区域种植树木花草,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品质。同时,要加强对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确保成活率和绿化效果。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管控工业废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源,加大对露天焚烧、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的整治力度,改善空气质量,让群众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监测,加强对工业污染场地、农业用地等的治理和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我们要通过生态治理,让街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富美"成为街道的新名片。
(四)聚焦秩序规范,使"井然有序"成为"新常态"
良好的秩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体现着街道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规范社会秩序,让街道处处呈现出井然有序的良好景象。一是加强市容市貌管理,严禁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贴乱画、乱拉乱挂等行为,规范广告牌匾设置,打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二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对闯红灯、逆行、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加强交通疏导,提高交通通行效率,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三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规范小区车辆停放、垃圾处理、绿化养护等管理工作,营造安全、舒适、文明的小区居住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维护街道的良好形象。
三、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提升整治"附加值"
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改善环境面貌,更要通过整治提升街道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充分挖掘整治工作的"附加值",为街道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产业兴旺"新引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兴旺是基础。我们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一是依托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和旅游景点,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要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农村不仅环境美,而且产业兴、农民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绘就"生活幸福"新画卷
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整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是加大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区域的整治力度,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让群众住得更舒适、更安心。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要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让街道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留住"乡愁记忆"新符号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是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民居等的保护和修缮,保留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二是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街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打造等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和景观节点,让群众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我们要通过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机结合,留住乡愁记忆,让街道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底蕴。
(四)与基层治理相结合,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三是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基层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度融合,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整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