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05-12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迭代升级,发展稳健向好,民营经济规模总量走在全省前列,占GDP比重达68.5%;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80万户,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构建全周期政策体系,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一是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建立1+N政策矩阵,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及16个配套实施细则,形成涵盖市场准入、要素配置、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制度闭环。在全国首创民营经济观察员制度,设立市、区两级民营企业服务中心46个,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今年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2万件,办结率达98.6%。二是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制定民营经济鲲鹏计划,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四级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工程,今年新增规上民营企业3800家,累计培育上市民营企业287家,总市值突破5万亿,形成雏鹰展翅、瞪羚奔腾、鲲鹏翱翔的生动格局。三是优化政策落地效能。创新政策计算器智能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政策精准匹配,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扩大至80%。前三季度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32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50万户次。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政策落实督查,政策执行满意度达93.5%。
(二)强化全要素供给保障,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一是金融赋能提质增效。构建政银保担基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设立4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创新亩均税收贷研发积分贷等特色产品,推出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专属信贷品牌。截至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7%,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4.12%,为近五年最低水平。二是要素配置精准直达。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项目占比提升至75%。建立环境要素市域统筹+区级储备机制,优先保障优质民营企业项目。前三季度新增工业用地60%用于民营企业,环境容量指标交易为民营企业节约成本12亿元。三是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建成全国首个产业云脑,接入工业企业8.2万家,提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建成灯塔工厂6家、智能车间1200个,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2%。民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6.8万元/人,较上年提高9.3%。
(三)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一是培育创新主体矩阵。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5.1万家和9.4万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00家,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86个,在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47项。二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产业创新中心8个,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率达85%。打造一核多极科创走廊,集聚新型研发机构320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6项。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三是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实施英才聚能工程,建成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入库高层次人才超50万人。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民营企业主导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0个。设立20亿人才创业基金,支持领军人才创办企业127家,带动就业超2万人。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