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2
发布时间:2025-05-06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关键节点,我们齐聚于此,共同探讨XX未来发展之路,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不仅关乎XX在新发展阶段的定位与走向,更关系到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实现。下面,我就XX“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科学研判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是我们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前提。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们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创新能力带来新契机;从国内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一系列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从XX自身看,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在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凸显,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和高质量发展黄金期。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时代浪潮中抢占发展先机。
(一)审视外部环境,捕捉发展契机
当前,全球经济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十五五”末将达到更高量级。这为XX数字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广阔空间。同时,“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产业蓬勃兴起,XX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具备一定基础,有望在绿色发展赛道实现突破。再者,“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XX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在国际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将迎来更多机遇,我们要积极对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二)剖析内部优势,夯实发展根基
XX产业基础雄厚,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产值持续增长,在全省乃至全国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占GDP比重逐年提升。我们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人才汇聚,为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交通区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这些优势是我们发展的底气所在,要充分挖掘利用,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产业升级、经济腾飞。
(三)正视现存挑战,明确突破方向
在看到机遇与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兴产业占比有待提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城市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等举措,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聚焦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基于对形势的精准研判,“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传统产业转型,激发新活力。一是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引入先进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精准控制成本,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绿色化提升。严格落实环保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培育一批绿色示范企业,带动全行业绿色发展。三是服务化延伸。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环节附加值。支持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新兴产业培育,塑造新优势。一是数字经济产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5G网络覆盖率和应用水平,推动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建设。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数字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二是新能源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新能源产品性能和质量。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开展新药研发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提升医药产品质量和疗效。培育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产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四是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新材料领军企业,推动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
(三)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新赛道。一是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示范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发展。二是量子科技产业。关注量子科技发展动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支持企业参与量子科技产业创新,培育量子科技产业生态,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加大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的投入,建设相关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企业开展类脑芯片、脑机接口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三、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大对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创新平台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健全政策支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资金使用方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三是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二)激发主体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XX转化落地,促进校地、校企深度融合。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三)加强人才培养,汇聚创新力量。一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襄创新创业。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开展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吸引人才智力资源向XX集聚。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提高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