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7
发布时间:2025-10-29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这个象征着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院党委、院行政班子组织召开这次以“青春筑梦·杏林花开”为主题的青年职工座谈会,意义非凡。刚才,听了各位青年代表的发言,我深受触动,也倍感振奋。大家围绕医院的发展,结合各自的岗位实际,谈感悟、提建议、话未来,言辞恳切,思考深入,充分展现了**院区青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主人翁的责任担当。大家提出的关于中西医结合专科发展、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建设以及科研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宝贵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梳理、专题研究、积极采纳、尽快落实。
坐在这里,看着一张张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面孔,我不由得想起了医院的发展历程。从1960年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成长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几代**中医院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才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基业。而你们,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代。青年是医院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医院的未来,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因此,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深入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方位,二是我们未来要走向哪里,三是作为青年人,大家应该如何作为。
一、认清发展方位,在把握大势中增强历史主动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从外部环境看,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历史性机遇。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多元化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既是我们的发展动力,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从区域发展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出台了《**县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做优做强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这为我们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医院自身看,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奋斗,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医院的综合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截至2024年底,我们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根据近年发展趋势及合理推演,医院的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开放床位数量稳定在600张左右,全院职工总数接近700人。我们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年门诊服务人次超过27万,年出院患者超过2.3万人次,各项核心业务指标在全省同级中医院中位居前列。我们的专科特色日益彰显,已建成多个省级重点专科,在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我们成功通过了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这不仅是医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学科建设的“高峰”还不够多、不够高,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龙头学科和领军人才。二是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层次临床专家和科研拔尖人才相对短缺,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科研创新的“引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临床研究能力、成果转化效率与三甲医院的定位还不完全匹配,刚才大家提到的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问题,正切中了要害。四是服务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与“势”,就是要既看到光明前景,坚定发展信心,又直面问题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医院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如何在新一轮的区域医疗中心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如何将“三甲”的牌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内涵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全院干部职工必须共同思考和回答的“时代之问”。
二、擘画发展蓝图,在精准发力中开创事业新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院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确立了未来三年的总体发展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最终目的,聚焦“临床卓越、人才兴院、科研引领、服务升级”四大战略,全面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将医院建设成为区域领先、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中西医结合医院。
第一,聚焦学科建设,筑牢临床服务的“压舱石”。学科是医院安身立命之本。未来三年,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领先的优势学科集群。一是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积极响应大家对中西医结合专科发展的关切,我们将重点围绕脑病、肿瘤、骨伤、心血管等关键领域,整合资源,组建中西医协同攻关团队,力争在三年内成功创建1-2个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或区域诊疗中心,新增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二是构建现代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已有的创伤中心基础上,加快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形成覆盖全县、辐射周边的快速、高效、一体化的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救治网络。三是拥抱数字医疗变革。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融合。通过优化电子病历系统、推广智慧门诊、建设互联网医院、应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式,再造服务流程,提升诊疗效率与安全水平,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第二,聚焦人才战略,激活永续发展的“源动力”。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大家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关注,体现了强烈的成长渴望。医院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为每一位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一是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人才,设计并实施三大培养计划:面向新入职职工的“青苗计划”,通过规范化培训和导师制,帮助他们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面向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的“菁英计划”,支持他们到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面向高层次人才的“领航计划”,为其配备专门团队、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其冲击重大科研项目,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二是创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西学中”项目,鼓励和支持院内西医临床医师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同时,积极选派优秀中医药人才学习现代医学前沿技术,着力培养一批“中西医汇通”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人一策”的倾斜支持,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第三,聚焦科研创新,打造内涵增长的“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衡量一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针对大家提出的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议,院党委高度重视,并将采取切实措施。一是重塑科研管理与激励体系。我们将出台新的《科研创新奖励办法》,大幅提高对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科技奖项以及成功转化的临床新技术的奖励标准。设立院级“青年创新基金”,专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探索性、前沿性研究。同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搭建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依托重点专科,建设符合GCP标准的临床研究中心和生物样本库,为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提供硬件支撑。组建由方法学专家、统计师、数据管理员等组成的多学科研究支持团队,为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让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新本身。三是设定明确的科研发展目标。力争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获得省级科研项目立项8-10项,发表SCI论文年均增长20%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这些目标看似艰巨,但只要我们上下同心,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实现。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