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48
发布时间:2025-10-13
同志们:
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104年前那艘南湖红船,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潮声——那是开天辟地的惊雷,是“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号角,更是中国共产党用百年时光书写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丽答卷。今年,党中央部署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既是对党的光荣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再出发。今天,让我们将党史学习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在历史的纵深中感悟初心,在现实的使命中砥砺前行。
一、溯源建党初心,在民族危亡中锚定“人民至上”的信仰坐标
(一)暗夜惊雷,红船上的“初心密码”。1921年,中国大地笼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中,军阀混战、列强环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就在这样的绝境中,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共产党人,在上海石库门、在嘉兴南湖红船,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他们手中紧握的,不是权力清单,而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他们心中装着的,不是个人前途,而是“劳动者联合起来”的人民命运。这就是党的初心原点——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人民”二字刻进血脉,把“为人民解放而斗争”写在旗帜上。
(二)初心本质,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在统一。百年前的建党初心,与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党成立初期,就强调“到群众中去”,反对脱离人民的官僚主义——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源头;长征途中,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靠“半条被子”赢得民心——这是“清正廉洁”的雏形;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下《反对党八股》,号召“说实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是“求真务实”的先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新时代复刻”,是初心使命在作风建设中的具体落位。
二、艰辛革命征程,在浴血奋战中淬炼“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一)土地革命,扎根人民的“作风奠基”。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挺进井冈山,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这些朴素的纪律,正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早期实践——党之所以能在白色恐怖中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同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亲民作风,靠的就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艰苦奋斗。
(二)抗日战争,团结奋进的“作风淬炼”。抗战时期,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带头开荒种地,朱德同志亲自纺线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响彻陕甘宁。面对国民党封锁,党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靠的不仅是军事智慧,更是“拒腐蚀、永不沾”的清廉作风——当重庆官场沉迷于灯红酒绿时,延安窑洞里的“整风运动”正涤荡着“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让“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成为党的“制胜法宝”。
(三)解放战争,决胜千里的“作风力量”。1949年3月,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前夕的“作风警示”——从“进京赶考”到“全面从严治党”,百年间,党始终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守住“艰苦奋斗”的底色,才能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四)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历史呼应。革命年代的作风实践,为今天的八项规定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应“八项规定”中“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应“八项规定”中“严明党的纪律规矩”;“两个务必”→对应“八项规定”中“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从革命先辈的作风故事中,汲取“自我革命”的勇气,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三、建设发展成就,在拼搏奋斗中弘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
(一)建国初期,改天换地的“务实之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粮食产量仅为2263亿斤,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但共产党人没有空谈,而是撸起袖子真抓实干——1950年土地改革,3亿无地农民获得7亿亩土地,用“耕者有其田”的实践兑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1953年“一五计划”,156个苏联援建项目落地,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厂拔地而起,用“铁锤砸出机床、双手托起厂房”的奋斗,让新中国有了“工业的脊梁”。
(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作风突破”。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同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响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背后,是党打破“大锅饭”、敢闯“无人区”的担当,是“不争论、大胆试、大胆闯”的务实作风。从“万元户”的诞生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经济特区的“窗口”到加入WTO的“跨越”,中国用40多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靠的就是“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劲头,靠的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
(三)作风建设护航发展的生动实践。回顾建设发展历程,每当党和国家事业面临关键节点,作风建设总是“先行军”,1990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推动干部深入基层,为市场经济改革凝聚民心;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加入WTO后应对复杂局面提供作风保障;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刹住了许多人认为“刹不住”的歪风,为新时代发展清障护航。事实证明,好作风就是生产力、凝聚力、战斗力,只有把“真抓实干”刻进骨子里,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