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65
发布时间:2025-09-0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制定和落实******破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作为身处“人间天堂”、服务“重要窗口”建设的民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筑牢为民初心、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善城”幸福共同体标杆区,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永葆为民本色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民政工作直接面对最需要关怀的困难群众、最基层的社区组织和最广泛的民生诉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锤炼坚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抓起,补足精神之“钙”,深刻认识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
(一)坚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民政工作点多面广,从“一老一小”的照护到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从社区治理的精细服务到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只有坚守党性原则,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民生诉求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践行“为民爱民”的根本宗旨。每一笔救助资金的精准发放、每一个养老床位的合理配置、每一项惠民政策的落地见效、每一次矛盾调解的公正处理,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到“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色。我们要时刻以坚强的党性为指引,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和人情干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做深做实每一项民政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民政政策的阳光普照下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严守纪律规矩的底线红线。必须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这片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活跃的热土上,更要特别警惕“人情保”“关系保”等风险,切实改进调查研究、文风会风、服务行为纪律,提升民政服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确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捐赠等公共资源公平公正地惠及真正需要的群体。
二、笃行实干,锤炼过硬作风,锻造民政铁军
优良作风是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民政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及局党组的具体安排上来,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强大动力。
(一)强化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时刻牢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使命,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方法,不仅要“身入”社区、机构、困难家庭,更要“心至”群众身边。在,就是要深入践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好传统,主动走进“全城通”养老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困难群众家中、社区议事厅、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倾听“沉默的少数”的真实诉求与痛点难点。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民政政策,用扎实的惠民成果回应社会关切,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一老一小”照护、社区服务提升、逝有所安等“急难愁盼”问题,让“善城”更有温度。
(二)强化自我约束,恪守清正廉洁。民政工作涉及大量资金、项目和服务资源的分配,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不容忽视。必须时刻铭记党纪国法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政部门的“公信力招牌”。深刻汲取民政系统内外的反面典型案例教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积极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提升“免疫”能力,面对任何形式的诱惑和“围猎”,必须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守住底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特别是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等敏感领域,更要坚持原则、规范操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铁一般的纪律和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维护民政工作的公平正义,守护好党和人民的“救命钱”、“养老钱”。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