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4
发布时间:2025-08-05
2025年上半年,县法院办公室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服务审判、保障运转、参谋助手”核心职能,以“细致、精致、极致”为工作标准,在综合协调、文务保障、调研服务、后勤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全院审判执行工作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中枢定位”为牵引,织密综合协调“经纬网”,在统筹全局中彰显担当。办公室作为全院运转的“神经中枢”,承担着上传下达、左右联动、内外衔接的重要职责。上半年,我们坚持“一盘棋”思维,聚焦“服务党组决策、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干警需求”三大目标,推动综合协调工作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一是在服务党组决策上求“精准”。严格落实党组会议事规则,上半年共组织党组会12次、审委会21次,会前严格审核议题,逐项核对法律依据、程序合规性及关联案件情况,确保议题“零差错”;会中精准记录决议事项,会后第一时间形成《党组会议纪要》《审委会决议事项督办单》,建立“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机制,对17项重点决议事项实行周跟进、月通报,推动党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例如,针对党组会上提出的“优化人民法庭资源配置”议题,我们主动对接政治部、审管办,梳理近三年各法庭收结案数据、辖区人口分布等信息,形成《全县人民法庭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为党组调整法庭布局提供了数据支撑。二是在衔接各方事务上求“高效”。强化与上级法院、县委政法委、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单位的常态化沟通,上半年累计协调处理跨部门事务43件。特别是在“诉源治理”专项工作中,我们牵头建立“法院+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四方联动机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6次,推动解决涉诉信访、物业纠纷等民生问题28起。6月中旬,某乡镇因征地补偿引发群体访苗头,我们第一时间协调乡镇党委、派出所、司法所介入,通过“背对背调解+现场释法”方式,仅用3天便促成12户村民签订和解协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肯定。三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上求“稳妥”。坚持“底线思维”,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上半年妥善处置防汛救灾等紧急任务5次。例如,6月20日我县遭遇强降雨,部分乡镇道路中断,3名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急于立案,我们立即启动“线上立案绿色通道”,指导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提交材料,同时协调立案庭开通“远程视频调解”专线,当天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事后,当事人特意送来锦旗,写道:“暴雨无情法有情,高效解纷暖人心。”
二、以“精品意识”为导向,筑牢文务保障“压舱石”,在精益求精中提升质效。文务工作是办公室的“门面”,更是法院形象的“窗口”。上半年,我们坚持“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工作理念,从细节入手、向实处发力,推动文务保障从“完成任务”向“打造精品”升级。一是公文处理“严把关”。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修订《县法院公文处理规范》,明确收发文“登记-分办-传阅-归档”全流程标准。上半年共收文3217件、发文1892件,文件错漏率同比下降60%。针对基层法庭反映的“文件流转慢”问题,我们创新“双轨制”传阅模式:常规文件通过OA系统即时推送,紧急文件同步电话提醒承办人,确保重要文件“即收即办、当日达院”。例如,6月15日收到省高院《关于开展“执行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通知》后,我们当天完成文件呈签、转发,并附《任务分解表》,推动活动快速启动。二是档案管理“求规范”。以“档案数字化”为契机,完成2015—2020年纸质档案扫描归档3.2万页,电子档案查询效率提升80%。针对部分干警“重办案轻归档”问题,我们建立“月提醒、季通报”制度,上半年发出归档提醒12次,督促补正材料21份。同时,主动对接诉讼服务中心,在立案大厅设置“档案查询指引屏”,当事人可通过身份证号自助查询案件档案索引,累计提供查询服务187次,群众满意度达98%。三是信息简报“出精品”。坚持“围绕中心、贴近审判、反映动态”原则,上半年编发《法院工作简报》12期、《审判动态》8期,其中《某乡镇“无讼村屯”创建经验》《执行和解中“情感疏导”工作法》等6篇信息被省高院《法院工作研究》采用,《“背包法庭”进乡村化解赡养纠纷》被《人民法院报》报道。在撰写《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时,我们逐一走访民庭、执行局,筛选出15件典型案例,逐案核实细节、提炼亮点,历时2个月完成汇编,为企业家和市场主体提供了“活的法律教材”。
三、以“需求导向”为抓手,锻造调研服务“智囊团”,在深耕细作中赋能决策。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上半年,我们坚持“把脉审判难点、回应实践需求”,聚焦“小切口、大调研”,推动调研工作从“闭门造车”向“精准破题”转变。一是选题“贴实际”。围绕院党组年度重点工作,确定“诉源治理效能提升”“人民陪审员实质参审”“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3个重点课题,同时针对一线法官反映的“送达难”“鉴定周期长”等问题,开展“微调研”11次。例如,在“送达难”调研中,我们跟随送达组跑了7个乡镇、23个村屯,访谈书记员、邮递员、当事人46人次,发现“农村地区预留电话失效率高”“部分当事人故意躲避送达”是主因,形成《农村地区诉讼文书送达现状及对策建议》,为优化送达机制提供了参考。二是调研“接地气”。改变“坐办公室写材料”的传统模式,推行“一线工作法”:5月,我们到马鞍山人民法庭蹲点一周,参与巡回审判、矛盾调解,记录下《一场田间地头的赡养纠纷调解》案例;6月,联合审管办到执行局跟案,梳理出“财产查控耗时较长”“终本案件管理不规范”等5类问题。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素材,让调研报告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上半年撰写的《基层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获县委政法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三是转化“见实效”。建立“调研-反馈-落实”闭环机制,推动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例如,针对“人民陪审员实质参审”调研中发现的“参审案件类型集中”“培训针对性不足”问题,我们向党组提出“扩大参审范围、分类开展培训”建议,被采纳后,上半年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同比增加35%,参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2%。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