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委关于党建项目化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情况的报告

浏览量:76

发布时间:2025-08-0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我县坚持把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根”和“魂”,创新探索“党建+项目化”治理模式,将基层治理难点转化为党建项目突破点,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思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题”的治理转型

我县地处丘陵山区,辖12个镇(街道)、217个村(社区),总人口68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群众需求多元化,基层治理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存在“碎片化”倾向,惠民政策落实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温差”;另一方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干部干、群众看”现象较为普遍。面对这一现实,县委敏锐意识到:基层治理要“活起来”,必须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封闭思维,以项目化思维破解治理难题。2023年以来,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治理工作8次,出台《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项目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的目标,将基层治理细化为“组织覆盖、民生服务、矛盾化解、产业发展”四大领域23类具体项目,构建“县级统筹、镇街主抓、村社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治理模式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

二、主要做法与实践探索:以“项目化”思维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一)坚持“选题立项”精准化,把准治理“方向标”。项目好不好,关键看需求。我县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委审单”三级选题机制,确保项目“接天线、接地气”。一方面,下沉一线“摸需求”。组织1200余名机关干部开展“敲门行动”,走访农户4.2万户,召开“院坝会”“田埂会”1800余场,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0余条,形成“需求清单”。例如,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就医难”问题,梳理出“养老服务”“健康护航”等高频需求;针对城区“停车难、物业乱”问题,收集到“车位扩容”“物业监管”等关键诉求。另一方面,分类施策“定项目”。县委组织部会同民政、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对需求清单进行“去重、合并、排序”,按照“急难险重优先、民生关切优先、创新突破优先”原则,确定年度重点治理项目库。2024年,共筛选确定“红色物业提质”“银龄互助养老”“乡贤参事议事”等32个县级重点项目,其中15个项目由县委书记、县长直接领办,镇街党(工)委书记领办项目28个,村(社区)党组织领办项目197个,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项目推进格局。

(二)坚持“过程管理”规范化,拧紧治理“责任链”。项目推进重在“严管”,我县探索“全周期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建立“三张清单”管理机制。每个项目明确“目标清单”(解决什么问题)、“措施清单”(具体怎么做)、“进度清单”(何时完成),实行“月调度、季考评、年验收”。例如,在“红色物业提质”项目中,县住建局牵头制定《物业服务质量考核细则》,将党员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每月公示物业企业排名,倒逼服务升级。二是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县级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32名县级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项目现场调研指导;镇街党(工)委班子成员包片联系村(社区)项目,每周至少2次到一线协调解决问题。2024年以来,县级领导累计现场办公64次,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土地审批、资金缺口等问题47个;镇街干部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20余起,推动项目平均提速30%。三是强化“双向评议”考核。项目完成后,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党员群众代表、第三方机构进行“双评”:党员评“项目是否发挥了先锋作用”,群众评“问题是否真正解决”。2023年以来,累计对21个进度滞后项目“黄牌预警”,对5个成效突出的项目授予“红旗项目”称号,相关经验在全县推广。

(三)坚持“多元联动”协同化,下好治理“一盘棋”。基层治理是系统工程,我县打破“政府独角戏”模式,推动“党建+群建+社建”深度融合。一方面,激活“红色细胞”。深化“党员中心户”制度,在217个村(社区)设立党员中心户5800余户,覆盖全县90%以上农户。例如,*镇*村党员中心户王大姐牵头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代买代购”“矛盾调解”等服务,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社区老党员李大爷创办“银龄议事厅”,组织退休干部、教师参与小区管理,推动解决停车位划分、公共区域照明等问题30余个。另一方面,汇聚“社会力量”。建立“‘两新’组织+公益团体+乡贤能人”参与机制,引导23家企业、12家社会组织与村(社区)结对共建。例如,县工商联副主席企业*集团出资50万元,在*村打造“乡村振兴车间”,既解决了3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又为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县志愿者协会联合医院、学校开展“健康义诊”“暑期课堂”等活动120场,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再一方面,强化“数字赋能”。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开发“基层治理e家”小程序,整合政务服务、便民服务、诉求反映等功能,实现“线上接单、线下服务”。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4.5万人,累计受理群众诉求1.2万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3%。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