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县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浏览量:112

发布时间:2025-07-3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及省委、市委相关文件要求,*县农业农村局选派我于2023年9月担任*镇*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我始终牢记“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的嘱托,紧扣“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摸准村情、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将组织信任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学细悟强根基,把准驻村帮扶根本方向

*村地处*县北部浅丘区,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户*人(其中脱贫户87户293人,监测对象12户41人),耕地面积10亩,林地18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部分留守村”叠加类型。到村任职前,通过县乡村振兴局提供的《*村2022年度动态监测台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等基础资料,我已初步掌握全村存在“产业零散不成链、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重、留守群体服务需求突出”三大突出问题。

2023年9月,面对村“两委”班子“钟书记,您打算给村里带来啥变化?”的直接询问,我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等要求,明确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并牵头制定《*村2023—2025年乡村振兴帮扶规划》,从“建强基层组织、夯实民生保障、壮大特色产业”三方面细化1项具体任务,报经镇党委审核备案后推进实施。

为确保工作方向不偏、措施精准,我坚持“学政策、访民情、找症结”同步推进:一方面系统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等法规,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驻村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3期,提升政策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利用3个月时间,累计走访农户11户(次),召开院坝会2场,收集群众诉求1条,形成《*村人口结构、收入来源及民生短板调研报告》,梳理出“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低(户均耕地仅2.4亩)、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缺位(60岁以上老人占比28%,留守儿童3名)、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3公里村道破损、2座山坪塘渗漏)”等5类核心问题,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二、走村入户察民情,找准乡村振兴痛点堵点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驻村以来,我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日常走访+重点跟踪”相结合,推动民生问题“动态清零”。

(一)破解突发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2023年11月,3组村民王大姐因丈夫务工时意外摔伤致残,家中2个子女(10岁、12岁)需专人照料,原本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的家庭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我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一是联合镇民政办、医保站开通绿色通道,3个工作日内完成低保提标(从每月480元增至720元)、临时救助(发放1万元)申报;二是对接县慈善总会,为其争取困境儿童关爱基金3000元;三是协调村集体合作社安排王大姐丈夫从事轻体力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800元)。

(二)织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网。针对调研发现的留守老人就医不便、儿童课后无人看管问题,我推动建立“村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社工机构”联动机制。一方面协调县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每季度开展送医下乡义诊(累计服务8人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老年健康驿站(配备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另一方面联合县团委开办四点半课堂(覆盖儿童2名),组织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并争取到希望工程图书角项目(捐赠图书12册)。

(三)兜牢防返贫监测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日常排查+数据比对+精准帮扶”机制。每月组织村组干部开展敲门行动,重点关注收入低于1万元、突发重病等情况;对接县乡村振兴局共享医保、教育、就业等数据,对预警对象实行针对性管理;针对2024年一季度新识别的监测对象张大爷(因儿子失业致收入骤降),通过“产业分红+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组合帮扶(安排其参与村集体果园管护,月均增收800元),目前家庭人均收入已回升至8500元,风险等级趋于正常。

三、产业赋能促发展,激活强村富民发展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针对*村“有资源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的短板,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联农带农”原则,推动产业发展从“零散种植”向“集群发展”转型。

一是抓规划,绘就产业路线图。结合《*县“十四五”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牵头制定《*村“一核两园三带”产业布局方案》,即“一核”即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示范基地;“两园”即建设10亩特色水果产业园(荔枝、黄金梨)和5亩生态养殖产业园(生猪、林下鸡);“三带”即沿村道打造“采摘体验带”、沿河道打造“生态观光带”、沿山林打造“林特经济带”。目前,该方案已纳入镇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

二是抓基建,筑牢发展硬支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灌溉难”问题,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硬化产业路3.2公里(连接水果产业园与主干道),新建蓄水池8口(容量12立方米),改造提灌站2座(覆盖农田8亩),修复山坪塘3座(新增蓄水量5万立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覆盖主要院落)。

三是抓联农,鼓起群众钱袋子。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村集体领办*村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收购”带动增收:2023年以来流转土地12亩(亩均年租金5元),带动1户农户年均增收3元;合作社与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荔枝、黄金梨保底收购协议(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5%),2024年水果销售额达20万元;开发采摘工、分拣员等临时岗位8余个(日均工资80元),带动脱贫户人均年增收40元以上。2024年上半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60元,同比增长12%,其中产业增收贡献率达58%。

四、几点体会与下一步打算

驻村帮扶一年多来,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必须一棒接着一棒跑;是一道必答题,必须用心用情答好;是一张民生卷,必须让群众满意。当前,*村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土地流转)、特色品牌影响力不足(荔枝、黄金梨尚未注册商标)、人才支撑能力薄弱(返乡创业青年仅5人)”等问题。

下一步,我将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要求,继续全面履行新时代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把*村建设成“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幸福家园,用实际行动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乡村振兴答卷!

  • 点赞 0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