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55
发布时间:2025-07-10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为全市稳住经济大盘做出积极财政贡献。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知重负重、顶压奋进,综合实力更有韧度。一是破难攻坚抓收入。始终锚定组织收入目标,围绕年度预算收入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考核要求,细化月度计划,强化执行管理,确保序时进度。深化部门协同,着力提升收入质量。二是厉行节约控支出。完善《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工作方案》,严控预算约束,分类压减项目支出,同比压减金额达27.09亿元。严控一般性支出规模,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三是统筹盘活稳运行。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收回单位项目结余,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有力保障年度预算收支平衡。
(二)蓄势赋能、精准助推,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一是惠企政策快落地。依托“越快兑”平台提速“1+9”及“1+9+X”财政政策奖励兑现,共兑付资金5.74亿元,兑现率达132%。全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安排资金2.16亿元,已兑现2.083亿元,执行率位列第一。加快“一企一策”财政资金核拨,累计拨付7666.64万元,支持“腾笼换鸟”策略实施,全年提取使用专项经费1241.2万元。二是债券基金强支撑。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成功争取新增一般债务限额0.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7.46亿元,合计27.86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我市获“两重”领域特别国债5.59亿元,“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1.15亿元。高效运用转贷基金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上半年,累计使用2645次,惠及纳税人2114户,转贷总额75.05亿元。三是科创人才双驱动。加大科技投入,各类科技支出达9.98亿元,同比增长15.67%,重点支持“4173”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高校合作创新研究院建设等。服务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10亿元,助力引才标准接轨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
(三)情系百姓、兜底补短,民生事业更有温度。一是共同富裕强示范。扎实推进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创建,打造辨识度成果。每年安排小吃专项资金3000万元,力促产业“双百亿”目标达成。小吃全产业链创富增收模式获评全省最佳案例并推广上报财政部,《日报》专版报道。构建家庭型共富财金体系,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小吃经营、就业、农户等扩中家庭,成功入选全省试点。创新“政银担”农担模式,累计注入风险池资金800万元,在保规模达1.31亿元。稳步推进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共富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西白山未来乡村共富先行区、环南山湖“乡村共富经济圈”,发展乡村特色“造血”产业。完成省级粮食产业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示范建设项目验收,提升产业集聚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教体均衡重投入。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教育支出达17.30亿元,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市19所学校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三是社保体系更完善。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卫生健康制度。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在9个乡镇(街道)318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补齐短板。强化养老助残保障,安排资金1.665亿元用于残疾人、低保等困难群体保障及省级无障碍社区建设。安排“一老一小”养老服务资金4791万元,同比增长32.98%,支持“乐龄中心”、“爱心食堂”、家庭适老化改造等实事项目。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统筹安排就业补助资金2821.43万元,其中新增市“增值式”稳岗留工服务补助515.36万元。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确保收支平衡。稳妥实施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重点关注工伤保险基金专项检查整改“回头看”。
(四)攻坚克难、提速发力,财政改革更有力度。一是预算管理深改革。开展“预算执行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年”活动,建立支付报备制度,加强动态监管,构建上下联动、闭环管理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提升资金安全效益。规范公款存放管理,实现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款竞争性存放全面网上招标。强化绩效导向,对“鼓励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服务业专项政策”等重点领域4718.30万元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提升政策精准度。组织各部门及下属单位完成1024个项目(69.26亿元)绩效自评,抽取100只部门项目(2.6亿元)进行支出绩效再评价。二是服务效能再增值。率先完成医疗票据改版并开具首张规范化电子票据。依托“政采云”平台搭建“富乐好产品馆”,畅通行政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渠道。全面推行远程异地评标“1+N”模式,我市作为主场完成项目28个,预算总金额3.45亿元。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鼓励免收履约保证金、推行“政采贷”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激发活力。三是数字赋能提质效。深化数字财政综合应用,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乐采云”、“政采云”、绩效管理、资产管理系统、收支运行智管等系统建设。全面上线“资产共享云”及“线上公物仓”,提升政府资产配置使用效益。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