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9
发布时间:2025-05-22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对乡村振兴内涵的深化与升级,而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XX县辖8镇6乡,有137个村委会、18个社区、1028个自然村。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多维融入、两城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工作思路和“五个XX”发展目标,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园生活美好愿景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生动现实,成功创建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2个、州级绿美村庄98个,西庄镇新房村入选2023年“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宣传推介名单,成功入选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创建名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XX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临问题
(一)产业赋能乡村建设缺乏有力支撑
一是产业链条短。部分乡镇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资源型产业,大多数乡村因地理位置、资源等因素制约,难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就地就近就业的岗位不多,难以支撑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二是村集体经济运作方式单一。有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管理粗放、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收入来源过于依赖单一产业,有的村每年比较稳定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土地流转和租赁,通过发展产业等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少。三是品牌建设不足。多数乡村产业虽然生产能力较强,但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品牌创建没有形成合力,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有市场、无规模”等现象,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打开市场。
(二)乡村善治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乡土人才紧缺。大量青年选择进城务工或定居,导致乡村人才严重流失,青年群体的乡土认同感逐渐减弱,乡村建设因此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二是村民治理主动性不强。部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缺乏积极性,认为乡村治理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有的村民还存在依赖思想,期待政府采取“大水灌溉”式的治理方式,而非主动参与。三是德治教化水平不高。尽管新时代道德宣讲团、乡贤理事会等在许多乡村已成立,但并未发挥积极作用,“德治”仍然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难点。封建迷信、薄养厚葬、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仍然存在,乡风文明新风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亟须提升
一是宣传引导不到位。对于提升人居环境的宣传工作,未能深入村、户,个别村组仍存在家禽放养,房前屋后、庭院脏乱等问题。二是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部分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和卫生保洁落实不到位,“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出现反弹。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目前,当地社会化合作形式多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组织,合作形式单一,导致各类主体合作空间受到限制,特别是群众与社会组织联系程度低。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方向
(一)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是建强村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在农业产业链上寻求创新突破,深挖潜能,延长并补全产业链,提升各环节附加值。这包括做强种植业,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种植业科技自立;做强深加工,鼓励支持水果、蔬菜精深加工和畜禽集中屠宰加工等行业;做长融合链,促进农业与现代物流、乡村旅游、康养旅居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兴支柱产业。二是要创新共促共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通过“村党组织+党员中心户+村民”的“共富联盟”模式,盘活资源,带动村民增收。三是要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特色品牌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品牌个性,推动农产品品牌化。
(二)强化治理创新改革是助推乡村长效治理的不竭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加大乡村人才外引内培力度,组织农业技能培训,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机制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保证群众主体地位,建立民意收集、办理、答复渠道,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让村民充分参与村庄规划、宅基地分配等事务。同时,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挖掘村规民约、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道德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培育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点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文化墙等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觉参与”的整治氛围。二是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发挥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功能,建立健全村民定期上报、自查以及互查机制。三是要提升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度,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为地方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建议。
(四)活化传统资源保护是留住乡村文化根脉的主要课题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构建保护发展格局,挖掘历史故事,提升文化价值,探索传统建筑租养模式。二是,深挖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坚持走“乡土化”之路,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村落文化特色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三是,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通过节庆活动、民俗体验等形式,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来感受、体验,满足游客对新时代乡土文化的美好期许。
如果说“村村皆乐业,处处尽安居”表达了中国人对传统农耕生活的美好期许,那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一隅。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面向未来,XX县将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XX新画卷。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