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9
发布时间:2025-05-1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区安全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动员全区教育系统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总结成绩、增强信心,牢牢把握校园安全主动权
过去一年,全区教育系统坚持把安全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责任落实、专项整治、教育宣传,校园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根基不断夯实。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制定《教育系统安全责任清单》,明确4大类28项具体任务,将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校长职级评定“一票否优”范围。建立“局领导包片、科室包校、校领导包年级”三级包保机制,全年开展督导检查12轮次,整改安全隐患386处。与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组建“校园安全专班”,联合开展校车安全、食品安全等专项检查23次,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
(二)专项整治深入推进,风险隐患有效化解。聚焦消防、交通、防欺凌等重点领域,实施“三大攻坚行动”。在消防安全方面,完成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设施升级改造,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1200个,开展消防演练87场次,师生逃生技能达标率提升至98%。在交通安全方面,优化调整15条校车线路,增设护学岗32个,查处“黑校车”3辆,学生交通伤亡事故同比下降67%。在防欺凌方面,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机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起,对23名重点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欺凌事件发生率下降81%。
(三)教育宣传创新形式,安全意识显著提升。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制作《校园安全微课堂》系列短视频12期,播放量超50万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6.8万封,组织“安全主题班会”2300场次。创新“体验式”教育模式,建成区级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VR火灾逃生、地震模拟等体验课程,参与学生达3.2万人次。在全省安全知识竞赛中,我区获团体一等奖,2名学生获“安全小卫士”称号。
二、直面问题、保持清醒,始终绷紧校园安全这根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校园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一)思想认识存在“三个偏差”。一是“重教学、轻安全”倾向未彻底扭转,个别学校将安全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安全课程被挤占、演练走过场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经验主义”思维根深蒂固,对新型安全风险研判不足,如部分学校对网络诈骗、心理健康等新兴领域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三是“麻痹侥幸”心理有所抬头,对上级检查指出的问题整改不彻底,同类隐患反复出现,暴露出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仍存在梗阻。
(二)隐患排查存在“三个盲区。”一是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盲区,全区12所中小学门前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突出,其中实验小学、三中周边摊贩日均聚集超50家,上下学高峰期拥堵时长超20分钟,导致学生被困车流、食品安全隐患频发。二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盲区,抽查发现4所中学危化品未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废弃物台账缺失率达38%,某高中因通风设备老化引发师生头晕事件。三是民办教育机构监管存在盲区,全区127家校外培训机构中,32家存在消防通道锁闭、监控存储不足30天等问题,某英语培训机构因违规住人被临时查封,暴露出“重审批、轻监管”的漏洞。
(三)应急能力存在“三个短板”。一是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70%的学校预案未结合校舍结构、师生人数等实际开展演练,某小学火灾应急预案仍标注已撤并的教学楼点位。二是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全区中小学专职保安配备率仅68%,且50岁以上占比42%,某幼儿园保安无法熟练使用一键报警装置。三是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足,全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缺口达53人,14所学校未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某初中因未及时发现学生抑郁倾向导致极端事件,暴露出筛查-干预机制断层。
点赞 0
收藏 0